伴随着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的急剧膨胀,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经历了巨大转变,逐渐由单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的简单“一对一”运作演变为以主动管理为特点的“资产池”模式。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严格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以揽储为目的的银行理财产品“大战”最近开始降温———
由于有消息称银监会将控制商业银行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期限在一周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可能将被叫停,近期一周内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已经在逐步减少,而且预期收益率也出现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8月11日至17日一周,共17家银行发行了252只理财产品,较上周增加了37只。其中,组合投资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达六成。值得注意的是,一周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只有15只,预期年收益率最高的也只有3.6%,与之前动辄5%以上的预期收益有了较大的回落。
据了解,超短期理财产品一般具有预期收益高、流动性好的特点,在月末、季末或者节假日推出,既能满足一些手中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同时又可满足银行揽储的需求,因而备受商业银行青睐。然而,为争夺存款资源,尤其是为了在月末季末冲时点,一些银行大量发行的超短期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往往需要动用其他的收益来源来兑付客户的收益,正是这种恶性竞争态势的日益明显引发了监管层担忧。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的急剧膨胀,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经历了巨大转变,逐渐由单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的简单“一对一”运作演变为以主动管理为特点的“资产池”模式。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严格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理财创新:大银行成主力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902款理财产品,超过2010年全年发行量的80%,累计募集资金8.5万亿元。这一金额不仅远高于同期基金、券商和阳光私募2151亿元的发行量,甚至还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约4.2万亿元的累计新增贷款。
其中,五大国有控股银行表现突出,理财产品发售动力最高的是交通银行,中行和工行分列第2位和第4位;市场规模最大的是农行,建行、中行排在第3、4位;从收益能力、风险水平、多样化程度等方面的综合排名考量,则交行、中行、农行位居前三甲。
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型银行也是可圈可点。其中,工行推出的“期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和农行发行的一款双挂钩类理财产品“‘金钥匙·如意’汇率挂钩2011年第51期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理财专家称,工行推出的这款以白酒为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其实质是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符合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而农行上述产品的最大特色是,标的资产同时挂钩澳元兑美元兑日元汇率,并采用双区间触发结构;而三个月的期限设计则符合目前产品短期化的流行趋势。
除产品创新外,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创新开始探路“银期合作”模式。由于股市、楼市投资机会减少,去年上市的股指期货成了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新目标。加之“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即将推出,期货公司从事理财顾问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在此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与期货公司合作模式渐起,策划并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套利类理财产品。专家分析,由于“银期合作”类可以归到私募产品或高端私人银行产品,而目前财富管理市场中的中高端客户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很大,因而此种合作模式市场前景广阔。
据了解,在当前资产规模增长受限、流动性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往往将债券、贷款、票据等打包成理财产品,通过压缩表内资产以获取业务发展空间和流动性支持。这种“资产池”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主流的资产管理模式,并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及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