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6家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单均已亮相,综观其间不难发现,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成为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强有力的“发动机”,其中,有13家银行披露了理财产品发行的相关数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初步统计,上半年,这13家银行实现(除浦发、深发展、华夏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总额约13 .43万亿元,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销售额就达到了约10.43万亿元。
与往年相比,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突出特点在于“短”和“快”。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的一位研究员认为,由于证券市场表现低迷,缺乏吸金效应,促使民间资金纷纷离场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眼下,存款准备金基数扩大,下半年银行或将考虑配置更多挂钩利率的理财产品,而该类产品收益率亦有望增加。
银行理财业务销售额大增
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业务吸金能力强已不足为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作为理财业务“后起之秀”的农行表现十分抢眼。截至6月30日,农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达到16980亿元。
工、建、中、交四大行以其网点渠道的优势,一直占据着发行理财产品的先机。截至6月30日,工行累计销售对公银行类理财产品10959亿元。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20017亿元,同比增长82 .8%,其中,银行类理财产品累计销售16864亿元,增长107.2%。
上半年,建行共设计发行各类理财产品745期,募集资金21003 .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4.05%,且实现产品收入35.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55%。相比之下,中行的外币理财业务最具优势。数据显示,中行上半年累计销售本外币理财产品超过2.66万亿元。交行(不含对公理财产品业务)上半年实现理财产品销售总额11904.93亿元。
除国有五大行,今年上半年,八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五家(浦发、深发展、华夏银行未披露)共实现理财产品销售额约2.8万亿,其中,招行达到12986亿元,同比增长78.70%。
农行高管在半年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波动加剧。市场化利率与基准利率差异的持续存在,限制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流动性回收功能,推高了资金脱媒程度,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不断扩大。”
除上述因素外,光大银行首席分析师盛宏清认为,“在负利率持续,房市、股市、基金不乐观的预期中,居民理财的意愿较为浓厚,鉴于风险考虑,因此,居民对银行理财产品情有独钟。”
短期化趋势不可持续
事实上,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规模来看,已经远远超过2010年全年的7.05万亿元。一位银行业理财业务方面的分析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80%以上为中短期理财产品,1年期以上的产品占少数,3年期以上的产品微乎其微。”
理财产品短期化透露出商业银行大多还在走粗放型经营的老路,用贷款拉动存款的方式使存款疲于奔命。在存贷比考核由时点考核过渡到日均考核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经受着重重考验。尽管总体来看,上半年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远不敌国有大型银行,但在特殊时点上,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短趋势更为明显,且利率高,年化利率甚至超过贷款利率。
由于监管部门出台银信合作新规和严禁融资类资产(与信托类挂钩的)做进理财产品,因此,长期来看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将承重压。某商业银行业客户经理表示:“能够提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其实就是那些资产池中相对来说风险较高的资产。一旦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都集中在各类债券标的,投资者想要获取高收益会比较困难。”
一位理财产品分析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尽管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可以囤积大量资金,但事实上,相比于长期产品,短期产品在人力和研发上的成本高,长期来看不可持续。”
建议投资者配置半年以上的理财产品
近期,央行对各商业银行下发通知规定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范围,按业内静态数据测算,各类银行9月份合计缴款约1500亿元;10月份和11月份均合计约上缴2200亿元;今年12月份至明年2月份则分别约缴830亿元、1100亿元和1100亿元。
某商业银行分析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由于外汇占款和财政存款等不确定的动态因素,未来几个月银行资金面趋紧无疑是大势所趋,准备金新规或将改变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使得各银行的存款规模需要重新计算,而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有望发生改变,未来一段时间挂钩利率的理财产品值得到关注。
一位理财产品分析师认为:“在9月末这个特殊时点,在银行季末考核、十一长假等因素的共同压力下,银行资金压力将凸显。因此,临近9月末时,挂钩于Shibor(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利率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望实现阶段性新高。”但从长期来看,由于C P I指数将在未来数月中逐步下降,因此,从长期获益的角度而言,建议投资者多配置半年以上的理财产品。记者 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