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加码商品投资 对冲通胀风险

2011年09月13日 17:01 来源:中国证劵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全球货币市场陷入新一轮信任危机之际,中国CPI的回落不值得惊喜,因为真正的拐点还不能说已经出现。在CPI可能开始高位徘徊的背景下,投资者只有持有一定量的商品资产,才能拥有对冲这种长期性通胀的筹码。  2008年的危机致使原油、铜、农产品等价格大跌,这给后来各国刺激经济的有效性提供了帮助,在通缩当中用货币刺激经济并不困难。然而此时的原材料市场与2008年比起来,已大不相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各主要股指大幅震荡走低,但原油价格始终保持在80美元/桶之上,其他工业原材料价格仍处高位,包括中国在内,各国的通胀水平并没有得到普遍遏制,经济一旦在这种情况下放缓脚步,各国所要拿出的刺激政策就会捉襟见肘。  经过近两年来的回升,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已成了当前各国刺激经济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商品和股市相比,其价格下跌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回顾2008年至今,全球投放的主权信用货币出现了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流入实体经济,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第二种是流入了证券市场,推升了全球新一轮的证券市场的繁荣,第三种是流入了大宗商品市场,导致黄金等商品价格屡次创出了历史新高。目前来看,由于预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欧美债务问题拖泥带水、发展中国家通胀问题隐患重重等,资金留在证券市场的意愿明显减弱,而这部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意愿也并不是很强烈,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将承接这部分资金。这就是为什么近期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商品市场吸引资金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由于纸币流动性过剩导致的信用降低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最具挑战性的事情,全球民众对各国纸币的信心短期内很难得到提振,而商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正是民众对这种担忧的排解和体现。另一方面,持有商品的预期回报率逐渐增强,比如市场普遍预期黄金价格年内将突破2000美元,而在证券市场我们就看不到这种预期。  从英国、澳大利亚、欧洲、日本、美联储等全球最主要央行在经济如此负面的情况下维持现有利率来看,各国在货币政策方面不再像2008年危机之后那样冲动。对中国来说,通胀问题不可忽视,但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维持现状的概率更大一些。另外,由于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的对外消费,全球商品市场对中国需求的预期并不会因高通胀和增长放缓等因素降低,有了中国需求的支撑,加码投资大宗商品让人更觉靠谱。肖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