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对高房价已经感觉到无奈的时候,“集体焦虑”就出现了。当这种“集体焦虑”出现之后,一切与房地产沾边的东西都会刺激人们的这种焦虑,房地产信托也自然“被焦虑”,被情绪化地关注。
近期怪事不断。9月26日,有人在微博上传言,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将于当晚辞职。言论一出引起各方关注。万幸的是,消息发出是在26日下午收盘以后。在看到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本报记者向招商银行证实此事,招行也几乎在第一时间辟谣,才未造成市场的波动。
另外一则消息则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9月21日,有海外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银监会调查绿城集团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此消息原本并没有引起市场太多的关注。但晚间,有人在微博上转发了此消息,并就此不断发表评论,进而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与议论。一时之间,绿城是不是出事了?监管部门是否将收紧房地产信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在微博上恣肆。22日,几乎在第一时间,绿城集团通过9月21日起正式开通的新浪微博“@绿城房产”对银监会发文调查绿城信托传闻进行了三点回应:
一、公司目前没有收到任何监管部门的调查通知;二、公司目前开展的信托业务均符合规定;三、公司的资金财务状况稳健正常。感谢媒体和公众的关心。
但绿城的声明并没有平息人们的猜测,反而愈演愈烈。有人在微博上再次发出质询,认为银监会是向信托公司调查而不是向绿城调查,所以绿城肯定不会接到调查通知。另外,所有的信托业务肯定都是符合规定的,因此绿城的这一声明等于是什么也没说。同时也有人翻出了绿城的负债率、负债额、参与的信托公司,以及今年的销售额等,意图证明绿城资金链已断。下午,绿城中国在港交所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确认,公司并无就有关声称的调查及要求从中国银监会接获任何官方通知,有关声称的调查并不是针对绿城集团。但当天,绿城中国在香港市场的股价仍下跌愈17%,整个房地产板块股票也受此拖累大幅度下跌。此后,绿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再次强调了上述三点,同时也声明,高杠杆是绿城一直以来的策略,目前绿城所有到期账款均已正常兑付。在目前的形式下,公司正在考虑降低负债率。同时,针对众多传闻,绿城都一一作出了回应。
23日,有媒体记者证实,银监会的确通过邮件下发了一份《关于信托公司与绿城集团及关联企业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调查的通知》,并附带一份上报调查情况的表格。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调研,这种调研是经常做的,并不针对绿城。虽然此时还有人不断地指责这是一条假新闻,但此后舆论的导向开始反转。很多人对于最初的怀疑开始产生质疑:银监会一个处以邮件形式进行的摸底调研怎么就变成了调查?一个处能决定政策导向吗?如果说这种摸底是第一次的话,那么从银监会几年来规范房地产信托的所有文件中都可以找到与以往不同的点,按照如此逻辑来说监管部门收紧房地产信托也不是第一次了?
对于绿城的情况,有信托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一般信托公司喜欢做大的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原因就是,一方面大企业的实力强,抵押物充足,风险相对小;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广泛,可以对资金在不同的融资渠道之间调剂,降低项目风险。对于绿城这样的一家企业,很明显信托仅仅是它的融资渠道之一,且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对于这样一家企业,他们了解哪些钱出现兑付风险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更大,对于企业更不利。对于绿城的高负债率问题,该人士告诉记者,房地产企业大多采用的都是高杠杆的策略,相对于其他企业负债率都要高一些,只是负债率的高低上有所不同。绿城的负债率的确比较高,在目前这种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式下,这一策略也的确比较危险。但是在信用社会,最可怕的就是信用的坍塌。绿城已经表示将降低负债,证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危险并正在化解。如果给他一定的时间,让他通过降低房价或其他促销手段增加销售,或许就能缓过来;相反,如果这个时候拆掉其信用之墙当中的哪怕是某一块砖,将有可能出现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连锁反应。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房地产信托的传闻不断。前不久,曾有人在微博上宣称,南京一家公司的房地产信托项目面临难以兑付的危险。网上许多信托业内人士大为关注。但谁也说不清是哪个公司的项目。记者曾通过信托业内人士多方了解,但也一直没有得到答案。此后又有市场传闻:目前至少有四到五个房地产信托项目出现了兑付危机,却仍难得到印证,也不见有媒体白纸黑字、点名道姓地在报纸上披露出来。传言就这样在真实与虚假之间流传着、游荡着……但记者在对近十家信托公司人士关于“二次限购令对房地产信托的影响有多大?”的调查中,几乎所有信托经理都认为,二次限购令对房地产信托有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为小型房地产企业所做的业务中,但目前还没有看到这种影响显现出来。
日前有这样一个事实。微博上传出一则消息:一个90后开车撞人后叫嚣“我爸爸是市长”。事后证实这是一条假消息。但这一消息仍被广泛传播。对此,有人称之为“集体焦虑”。一则对于监管行为的误读为何几乎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房地产信托过于脆弱还是另有原因?应该也与这种“集体焦虑”有关。
当人们对高房价已经感觉到无奈的时候,“集体焦虑”就出现了。当这种“集体焦虑”出现之后,一切与房地产沾边的东西都会刺激人们的这种焦虑,房地产信托也自然“被焦虑”,被情绪化地关注。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多次出现一个传言击垮一家企业的案例。信用社会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表面看也许就是一个传言或是无意的误读,但其背后是“集体焦虑”中的非理性。网络时代,当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之时,对于信息的辨别也更重要了。记者 金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