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应对欧债危机升级 中国需早作筹谋(2)

2011年10月17日 0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欧债危机升级抑制中国经济增长

  对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担忧,主要基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对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外贸以及投融资依存度或受损。3个多月前,高盛集团曾发布报告,将今年中国G D P增长预期从此前的10.0%下调至9.4%。报告还指出,中国目前所显示出的经济“降温”迹象,主要缘于需求面的增速放缓,这反映了紧缩政策的效果。9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在香港发布的最新一期《2011亚洲发展展望》报告,该报告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从4月份预测的9.6%调低至9 .3%。亚行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轻微放缓至9.1%。亚行报告显示,发达经济体疲弱的态势和较高的通胀率会拖累中国经济增速,尤其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欧盟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影响最大。但中国投资与消费依旧强劲,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笔者基本赞同高盛和亚行的预测,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欧债危机升级,下一步,支撑中国经济的外需形势或会逐渐恶化。首先,虽然中国和希腊的贸易只占中欧贸易很小的比重,不过,由于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债危机的升级,欧元区经济的整体下行必将影响中国的出口。其次,欧债危机的延续可能加剧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人民币有效汇率也将有所回升,这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出口。实际上,目前,欧美国家的经济动荡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开始显现。10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速已由8月份的24.5%大幅回落至17.1%。由于欧债危机的长期化与发达国家出口支持政策的强化,海外市场很难在短期内明显好转,中国出口可能将回落至较低水平;而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影响中国出口企业的中长期因素,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很难大幅放松,这就意味着国内中低端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或长期堪忧。再次,对企业来讲,欧债危机造成的欧元贬值,致使欧元资产价值缩水,同时,中国在欧洲的企业经营将面临新的困难,比如在建项目融资困难,被迫延期或缩减。另外,欧债危机的骤然升级,或会使中国在短期内面临更大规模国际资本的流入。因为欧债危机的升级,会迫使欧洲央行暂停加息,推迟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此时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具有较大升值预期、资产市场可能出现反转的国家,就会成为热钱流入的目的国,则资金的大进大出,无疑将影响中国资产价格的走势,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应对欧债危机经济战略需早筹谋

  首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欧洲最大的帮助。在9月14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相信欧洲经济能够克服困难,中国愿意扩大对欧洲的投资。笔者认为,中国政府的表态可谓胸襟博大,登高望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欧债危机既是欧洲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欧债危机解决不好,全球经济就难以拥有健康稳定的复苏环境,中国经济发展也难言正常。当然,援助欧元区是要掏出真金白银,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的复杂微妙形势下,中国如何动作确实要思忖再思忖。笔者建议,中国不妨试试通过购买欧洲国家企业股权、不动产、高科技产品等方式施以援手。另外,联合其他金砖四国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开展对欧元区的援助。

  其次,将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外需不畅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就成了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降低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必然选择。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人均G D P超过4000美元,进入到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都孕育着巨大的国内需求。因此,中国应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并且在稳守国内市场的同时,通过自贸区形成更大规模的地区经济体,以与动荡的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隔离,使国际的动荡,不易连锁作用地波及中国国内经济,从而可以减轻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再次,做好主动应对欧元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战略准备。危机的加剧意味着欧洲的进口需求会下降,整个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卷土重来。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应当不断创新产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还要改善进口结构,进而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是,在当前欧债危机时期,中国应适当购买欧元区债券,同时增加对欧洲国家的投资特别是人民币直接投资,这样既可以对缓解欧债危机有很大帮助,又能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敦促欧盟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方面赢得欧洲的支持,并使欧洲帮助中国出口产品免遭反倾销措施。(王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