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从完善金融结构入手支持小微企业

2011年10月18日 08:5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温州企业资金链断裂引爆的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触发了社会各界对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高度关注。然而,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重的,不平衡的金融结构抑制了中小企业融资,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由于小微企业处于发展的萌芽期,“体质”较弱,使其难以从商业银行这一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据了解,当前超过70%以上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靠自筹,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所需资金的不到20%。

  考虑到贷款成本、风险、收益等因素,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缺乏动力。而小微企业贷款额小、面广、期短,与大额贷款比较,不仅成本要高且风险大,难以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在监管机构要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的背景下,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意愿自然不强。

  小微企业难以从传统渠道获得融资支持,而现有的金融结构中,金融工具发展不平衡,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财务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等发展缓慢,也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

  从金融工具方面来看,我国金融工具的发展仍处在结构性失衡、产品单一的阶段。目前小微企业股权性融资工具比例很低,同时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债券类融资产品单一,除对小微企业信贷这一品种以外,其它品种又很少。

  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方面看,我国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落后。而在发达国家,这类机构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一般包括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型金融中介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等,投资型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互助基金和金融财务公司等。其中,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总数占市场份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见,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国信贷市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从1979年才开始发展起来。这类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份额很低,企业贷款主要由银行操作。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发达致使小微企业融资缺乏替代品。

  此外,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资本实力弱,缺乏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其风险基金的来源也较少,通常在成立初期得到一次性的资金支持,缺乏后续资金,抗风险能力弱,自身的生存上都存在问题,对小微企业信用水平的提升就更起不到多大的作用,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的担保需求。同时,信用担保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欠发达的资本市场也影响了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我国债券期限品种和偿还方式过于单一,中介机构不健全。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市场准入条件高则成为阻碍小微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调整现有金融结构是关键所在。

  长期来看,银行体系仍将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金融脱媒的加剧,加之银行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特别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和小微企业资金供给的主渠道,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推进商业银行业务战略转型。

  对小微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当大力发展。尽管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但很长时间内缺乏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信托公司出现风险控制弱化、资本金不足、违规经营及亏损严重等问题;财务公司出现行政干预过多、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这些都导致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因而,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应当适时推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小板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创业板市场开启以来,小微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资本市场已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近3年来,资本市场平均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超过2000亿元。但相对于企业对资金的饥渴,这些支持还远远不够。在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资本市场应当更有作为。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也只有建设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让整个经济运行得更为健康顺畅。周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