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东部地区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则后来居上。不过,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这种赶超趋势有利于维持我国经济整体的较快增长,但东部较发达地区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预示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逐步减缓。可以预见,从“十二五”后期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合理区间将会比前30年收窄。要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除了继续充分利用基本面中的有利因素,还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更加持久的增长动力。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分析预测,如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例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并形成新的人口红利,未来5年我国平均经济增速仍会相当高(8%以上);更重要的是,居民消费率会显著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服务业比重会明显上升,高耗能产业比重会不断下降,结构调整会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将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比较理想的经济发展结果。
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保持合理的速度,但不必过于在意速度的放慢,而应更看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往往要靠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我国会长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即使适龄劳动人口增长正在放慢甚至到2015年后将会停止,在一定时期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也将有800万—900万的庞大规模,因此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创造就业岗位。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客观条件下,必须保持合理适度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再要长期保持9%—10%的经济增长速度势必越来越难。这是我们应当正视的客观现实。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不必过于在意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而应更注意投资效率和企业利润率是否提高,投资与消费两大内需的比例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是否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是否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否得到抑制,单位GDP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是否降低等。也就是说,只要增长质量、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人民得到更多实惠,更加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即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我国经济发展也是成功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个百分点,初次分配状况有一定改善;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高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3.28∶1缩小为3.23∶1。尽管收入分配状况改善的幅度还不大,但这种改善趋势是值得肯定的,应当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巩固和扩大。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加快改革和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首先,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下行风险有所加大。美国和欧盟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始终是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变数,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演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
其次,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国内外货币流动性偏多、成本上升和国外输入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使我们管住自己的货币流动性,但成本上升和国外输入性因素导致的中长期通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同时,对于过高房价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也需完善长效应对机制。
第三,国内油荒、电荒凸显推进相关改革的紧迫性。今年4月,在还不到用电高峰的时候,很多地区就陆续出现了油荒、电荒,现在南方多省电荒仍然不断出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资源价格、能源供给体系等关键性改革不到位,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合理。这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矛盾、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严重,也凸显了推进相关改革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