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最多
记者:最近,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士找出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字,并以此为依据指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下跌,近年来升值缓慢。7月10日美国财政部发布报告,认定人民币汇率“低估”。您认为这符合事实吗?
何伟文:绝非如此。7月15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了6月份主要货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人民币是118.8,比5月份的119.97下降0.98%。但这主要是因为欧元、日元和英镑上升的缘故。其实,它正说明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并且日益与国际市场变动相吻合。
国际清算银行在计算汇率指数时,将各国货币2005年的汇率平均水平设定为100。在此基础上计算,今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118.8,说明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上升18.8%。同月,美元指数是94.31,即2005年以来下跌了5.69%;欧元是92.59,下跌7.41%;日元是100.61,上升0.61%;英镑是81.38,下跌18.62%。可见,过去5年来人民币升值幅度显然是最大的。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过去5年中有升有降。其中最高点是2009年2月的126.06,今年6月份较之下跌了5.76%。这是什么缘故?因为当时人民币盯住美元,而美元汇率也恰好处于高位,当月美元指数为99.42。如今,美元指数比当初下跌了5.24%,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并不奇怪。我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绝不应截断历史,而应根据全过程判断。
如果时间再往前延伸,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1994年1月,人民币汇率指数为75.97,美元为94.21,欧元(当时为欧洲货币单位)为98.05,日元和英镑分别是128.05和90.99。以该基数计算,16年来人民币累计上升56.38%,美元上升0.11%,欧元、日元和英镑分别下跌5.57%、21.43%和10.56%。换言之,只有人民币在大幅升值。美元原地踏步,其他主要货币均下跌。
因此,所谓人民币汇率被压低并继续下跌的指责,完全违反事实,也违反专业知识。
美对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无关
记者:我国外贸顺差较高是西方攻击人民币汇率的一个焦点,您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否跟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有关?
何伟文:2005至2008年间,我国外贸顺差迅速增加。有趣的是,这几年也正好是人民币兑美元浮动上升、累计升值21.2%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无变化,顺差则减少了差不多1000亿美元,为1960.6亿美元。显然,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外贸顺差并无直接关联。
目前中国外贸虽有较大顺差,但不同贸易伙伴却相差很大。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顺差总额553亿美元。其中对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合计出现1014.6亿美元逆差,对美国和欧盟则分别有770.5亿美元和620.3亿美元顺差。但此期间人民币对日元下跌,对美元平稳,对欧元先升后跌。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贸易加权汇率,日韩台占人民币权重31.6%。美国和欧元区分别为21%和18.6%。对权重最大的部分,中国反而是逆差。怎么能用汇率来解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呢?
其实,导致中国外贸顺差的主因是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具体环节,以及在产业链中形成的国际货物流。这在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德国和东欧国家之间也体现得很明显。
1997年至2009年,美国对全球出口累计增长53.7%,对中国出口则增长443.4%,是前者速度的8.26倍。如果人民币汇率低估,何来这一相反结果?此间,美对华出口增速是自华进口增速的1.19倍,同期美国对全球贸易的格局却恰恰相反,进口增速是出口增速的1.47倍。这显然说明人民币与美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相比,汇率并没有低估,相反对美国略微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