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央信用出手解决地方债务,也减轻了宏观政策的羁绊。土地该收紧的就得收紧,这实际上就是约束地方财政扩张。土地供给是中国投资形成的重要条件,类似于地方政府的资本金,土地收紧,逻辑推演就是“紧财政”。由此而及,用地供给的减少同样对信用规模产生紧缩性影响,故此“紧货币”自然而达成。
地方政府缓和了债务违约的压力,中国的利息率就应该更快地恢复正常,长期以来将储户的利息率压至极低的水平,为投资过度扩张做补贴。这样做,一是滋生资产泡沫,二是恶化宏观结构。没有这些羁绊,中国宏观经济能尽快进入一个正常的货币条件。这是极其重要的。
财政改革也可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大偿债压力,以后也没有那么大扩张冲动,结构性减税才有可操作的空间,另外土地财政压力也将弱化,有利于地产泡沫软着陆。
总之,从大的经济逻辑上讲,投资减下来,大规模财富逆向流动就会减少,不需要家庭部门做更多补贴,中国经济再平衡能得以实质性开启。
当然,也应防止地方自行发债的道德风险。未来制度设计应侧重两个方向:一是赎买价格,要商业银行付出一定的折扣;二是建立偿债基金与各地方未来的土地出让收入挂钩,与未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挂钩。
眼下,中央宏观面亟须办两件事:一是中央政府信用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顶下来;二是以霹雳手段收紧财政,直接点就是收紧地根,其他都可以从长计议。
中央政府信用出手当然会面临很多社会批评,但是债务重组的过程本身并不存在值得诟病的地方。出了问题,总是要寻找一个成本最小的处置方案,这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检讨的是造成债务膨胀失控的过程,这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下大力气推动制度改革。地方财政问题并不是财力与事权是否匹配的问题,事实上,地方财力再多也会显得不足。问题的关键是建设一个服务型而不是投资型政府,这当然涉及到预算民主和支出透明等体制层面内容。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煜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