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欧债危机重 中国国际金融地位被夸大

2011年11月09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希腊最近打算组建联合政府,这让欧债危机的解决透出新曙光。然而,处于危机中的欧洲依然急需用钱,他们将希望的目光投向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一时间,要求中国帮助欧洲渡过债务危机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欧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都成为中国“理所当然”救助的理由。

  对于救助欧洲,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曾表示,欧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自身实力还是很强的,欧洲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很良好,所以欧洲不是没有能力救自己,中国拯救欧洲的问题并不成立。专家指出,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世界排名很低,许多地区人民生活还很穷,自身经济面临诸多困难急需解决,所以,中国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夸大中国国际金融地位

  G20峰会开始前,路透社曾发表一篇题为《欧洲急需救援,中国在戛纳峰会上举足轻重》的文章,指出在G20峰会上,劝说中国向欧元区提供救援资金将成为主要议题。

  属于发达国家的欧洲希望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救助,这显然有点不合情理。胡锦涛主席参加G20峰会时明确表示,欧洲的经济问题主要应该由欧洲自行解决。而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表示,这次G20峰会不会讨论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出资问题。

  “在美国经济一蹶不振,欧元区国家又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之时,不少发达国家都盯上了中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闫小娜对本报记者分析说,事实上,国际上是极大地夸大了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的。

  闫小娜指出,中国的外汇储备现在规模是达到了3.2万亿美元,但是作为反映整体外部金融状况指标的外部资产规模与美国和欧元区相比还比较低。2009年底,欧元区的外部资产规模达到20万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外部资产在2009年底也超过18万亿美元。只是欧元区和美国外部资产中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比例很低。2009年底,中国的外部资产规模只有不足3.5万亿美元,如果将此与中国的GDP规模相比较,我国的外部资产与GDP之比与欧美相比还非常小。因此,中国用外汇储备来买欧元主权债,来救欧元庞大的金融市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担当不起“世界最后贷款人”

  在G20前五次峰会的整个过程中,胡锦涛主席讲话的重点之一,就是强调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是造福于中国人民,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事实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0个百分点以上。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进出口形势相当严峻。

  “中国经济发展也还远未达到能够承担起‘世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闫小娜告诉记者,在国际金融领域,如果发生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由谁来承担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角色,扮演“世界最后贷款人”角色,至今还在争论。但是显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内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难题的情形下,是很难承担起连美国人都不愿意承担的“世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专家指出,欧洲各国产生负债最主要原因是各国的高福利政策,造成政府入不敷出。如果中国政府买入欧债,就是买入负债。中国自己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还很大,还没有富到可以到处解救别人的程度。中国经济若搞不好也会影响美欧等其他国家。美银美林中国区执行总裁刘二飞表示,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我们的持续增长对欧洲是一个支撑。

  捧杀意在廉价获得中国资金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对欧洲而言,问题的本质并不是缺钱。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资金解决不了欧洲的问题。欧洲的问题是结构、体制、效率的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是,欧洲自己都没有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怎么帮?比如中国借钱给希腊,德国就反对,我们不可能冒然行动,我们不愿意做分裂欧洲的事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对本报记者说。

  专家特别提醒,西方国家一贯奉行冷战思维,在经济上有不断捧杀中国的言论,在政治上有不断棒杀中国的行为,对此,中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闫小娜说,捧杀中国帮助欧洲,无非是想让中国的资金廉价地借给西方国家救急使用。但是,在西方国家已经过度享受高福利待遇的情形下,中国显然不能将辛苦挣来的外汇储备廉价地借给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出口商品还在不断承受反倾销调查的情况下,在欧洲高科技产品还不允许向中国出口的情形下,我们显然需要西方国家更多地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断放松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本报记者 罗 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