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融入国际金融体系需中资银行“走出去”

2011年11月10日 14:2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金融论坛第八届全球年会不仅聚焦了制造业“走出去”的情况,还就金融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作了讨论。

  眼下,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在海外运营面临着各类风险,但与会嘉宾都表示,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应该积极稳妥地参与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论坛常务副理事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认为,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对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表示,现在的中国具备了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我们有占世界第二位的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外汇储备,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市值也占据了全球上市银行的前五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中国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贸易大国,但要想成为一个金融大国,至少应该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二是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三是有一大批跨国银行。就第三个问题来说,中小商业银行难以担当这个重任,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或者中型偏大银行而言,它们需要承担这种义务和责任,在中国的全球金融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则从银行业的角度阐述了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重要性。他说,尽管发生了新的国际金融危机,但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的企业已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1.3万家企业,中国居民跨地区、跨国家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在迅速增长,银行的国际化其实是顺应客户国际化需求的必然趋势。

  杨凯生介绍说,国际化仍然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共同方向,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受危机影响比较小、实力相对较强的跨国银行采取了更为进取的战略,它们意识到通过加快国际化的发展,自身的品牌效应、后台共享和风险分散的效益会进一步凸显,有助于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就中国银行业该如何“走出去”的问题,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表示,这是一个稳步向前的过程。首先,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内金融机构应当立足于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自己的核心主业。必须远离高杠杆率或过度创新类金融产品和业务。其次,应该坚持强化风险管控,监管机构会督促商业银行科学制定“走出去”风险管理战略,科学拟定风险管理目标。

  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表示,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布局一定要和中国的全球化布局相吻合,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文化融合度等,同时建立自己的海外网络。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工行的海外业务在近几年有了快速发展,到今年的三季度末,工行已经在30多个国家设立了234家境外的机构。谈及中国金融机构该采取什么样的海外发展战略时,杨凯生认为,世界上的金融机构在实施国际化的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道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最佳的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只有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他表示,工行的做法是坚持全方位、多维度地推进国际化发展,一边搭建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一边经营好发展好境内机构的国际业务。与此同时,在全球经营网络的建设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坚持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并存。他表示,新兴市场的成长性比较好,和中国的经济互补性比较强,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工行将特别关注新兴市场。记者戴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