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英国及我国港台地区的近百位金融专家学者日前聚首上海,与内地金融业者在“大中华区金融中心研讨会”上展开“头脑风暴”,探讨地区金融中心如何在我国金融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聚焦上海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的进展及挑战。
在市场人士看来,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政策目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会上明确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现阶段重点是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达到1.5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7%左右,较去年年底这一比例2%显著提高。
“中国的崛起,促使市场有需要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实体经济有何需求,金融发展就应努力满足,无论是金融监管还是货币政策都不应偏离这一宗旨。”吴晓灵说。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铺开,境外拥有人民币头寸的人士产生了投资需求。为此,央行于去年推出试点项目,允许大陆以外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今年10月,央行开始允许外商在投资中国时用人民币。与此同时,允许境外合格投资人通过基金的方式投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在积极研究中。
另一方面,境内主体也有把人民币投向境外的意愿,监管当局也对此开放了道路,如允许银行和企业开展境外直接人民币投资结算等。吴晓灵指出:“在人民币投资方面,监管当局已经提供很大便利。”
此次会议由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与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两大智库携手举办。在上海,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聚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提出,将上海打造成一个有影响的金融中心需要关注两个目标:一是是否帮助推进在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政策,让金融业更有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有效发展;二是能否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方星海表示,这符合我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分析认为,上海同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在软实力方面。同时,上海在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面临考验。
在谈及当前挑战时,方星海也坦言,城市设施不够完善以及金融创新不够,成为现阶段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两大难点。他表示,只有将上海打造成一流的国际化都市,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文化生活、教育水平、交通情况,才能吸引全球顶尖金融从业人员汇集在此。
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专家们认为,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的努力和自身的提升有目共睹。
渣打银行亚洲区研究主管关家明更持乐观态度。他表示:“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需要进行更多的改革。上海则是一个天然的适合改革的城市。”(记者有之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