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鲁政委:政策全面放松时机未到

2011年11月18日 09:0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政策全面放松时机未到 “两率”改革有望稳步推进   11月16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值此宏观调控敏感时期,管理层的每一个表态,都将对市场产生影响。为此,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与他就上述报告中市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对话。

  记者: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了判断。以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低通胀、经济增长、较多的新增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而言,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定了未来的货币政策选择。那么,您认为这一判断是否客观?

  鲁政委:在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是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稳定之间求得平衡。因此,对增长和物价形势的判断,决定了未来的货币政策选择。

  我认为,央行的判断非常可观。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前景,目前需要警惕,但暂无需过分担忧。

  虽然发达国家“复苏过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大,并可能通过贸易、资本流动性以及预期影响中国”,但当前我国的经济回调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水平可能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趋缓。因而,我们确实需要接受一个略低的增长水平。这一略低的增长水平,“既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正如央行报告所言,当前“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特别是“内需增长动力更强”。因此,当前“与2008年危机前外需带动作用较大的环境有所不同”,对未来经济增长风险虽有必要保持警惕和关注,但暂时仍无需过分担忧。

  记者:此次央行报告在谈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不再用“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提法,而是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因此,市场认为,央行报告中措辞的变化,表明了央行政策重心的转移。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鲁政委:我对物价前景的判断是,有利因素增多但基础不牢固。央行报告也确认了当前“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未来“有利于价格稳定的因素增多”、“物价涨幅回落还可能加快”。但同时央行明确指出:“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当前物价水平仍然较高。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而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加之中国还存在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及非贸易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形成的价格持续上升的压力。基于以上因素权衡考虑,我认为物价调控不能松懈,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虽有回调,但眼下仍可接受,不值得过分担心;物价虽然回落,但基础不稳固,调控不能松懈。这意味着,当前宏观政策,也可以说货币政策只能是“微调”,而绝对不能“全面放松”。这也是为何重申“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因所在。

  记者:您认为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哪些提法值得关注?

  鲁政委:确实有值得关注的地方。比如,虽然央行报告仍然像过去一样,几乎是例行公事地继续提到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与以往相比,本次却加上了一句“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十二五”是力争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甚至基本完成的五年,在即将进入“十二五”第二年的情况下,在企业倍感压力而银行业利润却持续高增长的情况下,适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显然已迫在眉睫。主要措施可能是渐进扩大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自主定价幅度。

  另外,考虑到利率和汇率本来就是一个硬币之两面,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然离不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协调推进。根据我国此前确定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原则,重在“参考一篮子货币”,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篮子”中的成分货币与人民币的货币对询价交易被推出。同时,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的新的外汇交易产品,也会继续被引入。与之相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也应该会在明年宣布进一步扩大。

  记者:年底将近,您对年内政策有何展望?

  鲁政委:我继续维持此前的一些看法,除非美元汇率出现逆转导致国际资本持续大量外流,否则以降息、统一下调所有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下调所有中小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标志的“全面放松”的政策措施在年内还不会出现。但是,央行所说的“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可能将是以采取小幅调增全面信贷额度、刻意减少公开市场回笼量、通过调整动态差别准备金率的参数减少冻结的资金量等方式,进行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记者  李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