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金融监管主权之争 评:或封死中企赴美上市之路(2)

2011年11月22日 09:1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金融监管主权之争评:或封死中企赴美上市之路(2)
“双向开放”是大势所趋
中国股止步美洲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谁是“禁华令”最大受害者?

  PCAOB提出“禁华令”着实令很多人——包括四大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的在华机构大吃一惊。

  “这些虽是国际知名的机构,但中国的分支机构与其国际总部之间往往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母子公司,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他们都属于中国公司,其审计工作主要服从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联系了普华永道中国,该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共拥有员工约1万人,已经在12个内地城市及香港和澳门设立了分支机构。然而,普华永道中国拒绝就该事件对公司可能造成的影响发表评论。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保罗·吉利斯对媒体表示,PCAOB此举会迫使大型中国企业放弃赴美上市,也会让美国跨国企业无法得到它们的中国审计业务。

  前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刘伟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即使PCAOB的“威胁”成真,也不会对中国本土审计所造成太大影响。

  刘伟表示,中国纯本土背景的审计公司很少参与在美上市公司的项目,主要的客户来源集中在A股和H股市场。

  一位前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PCAOB执意禁止中国审计公司审查在美上市企业,最终最大的受害者将不是中国审计公司,也不是赴美上市企业,而是美国本身。

  据他介绍,近几年一批中国审计公司已经成长起来,包括京都天华、中联岳华、中审亚太等等。“企业的业务都多到做不完,而且给的价格也不错,所以即使失去美国上市公司的业务,这些审计公司也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他还指出,随着赴美上市道路逐渐关闭,国内第三板则逐渐放开,对上市企业的要求也渐渐宽松。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选择在国内挂牌交易。

  “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给投资者越多的选择,对资金就越具有吸引力。”这位前德勤审计员说,“你封死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道路,同时也封死了投资中国企业的资金,美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就会受损,其经济和声誉也都会受到影响。”

  话说回来,让美国的审计公司来审查中国的赴美上市企业,有操作上的可能性吗?

  美股分析师谢粼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各国的审计标准固然有趋同的趋势,但细则上还是不同。试想,连统一标准都很麻烦,何况赴美上市的公司主体都在中国境内,涉及到会计主权的问题和公司内部机密的问题,操作性必然会很差。”

  谢粼还强调,各个企业自身都有选择审计师的权利,这一自主权不容侵犯。“就好比中国开放国际板,通用或者苹果在中国上市,我们能勒令他们必须用中国的审计公司吗?恐怕从政府和企业层面都很难接受。”

  上述美国注册会计师也强调,审计底稿包含大量企业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涉及企业内部机密。

  前德勤审计员也认为,PCAOB的“禁审论”不仅无法变成现实,而且有失公允。他指出,赴美上市企业找中国审计公司并不是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往往都聘请“四大”等国际审计公司来增加上市的成功率。而中国的审计水平也绝不比美国低,审计准则甚至严于美国。

  毕马威亚太区审计业务首席合伙人廖子彬也于本月公开表示,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有毕马威,“审计这个行业是按审计准则来做的。美国有审计准则,中国也有中国的审计准则……我们是按照准则来做,权利是有限的。”

  尽管PCAOB的“禁华令”难以实现,但随着A股国际板的即将推出,两国互相开放审计监管权限将成为大势所趋。

  “此次PCAOB的言论也印证了美国急于扩大本国的审计权限,随着A股国际板的开放,中国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很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双方合作。”上述美国注册会计师表示。

  事实上,这几个月来中美跨境审计监管谈判一直在忽快忽慢地推进当中。

  去年5月份,在第三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双方表示将就审计监管等方面展开对话,争取就跨境审计监管合作达成协议。随后双方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接触。

  今年7月份,PCAOB和美国证监会就曾赴京与中国证监会、财政部进行会谈,就如何加强跨境审计监管合作交换了看法。尽管此次会谈未达成实质性内容,但双方提出互派观察员,观察对方监管机构实施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等具体措施。

  PCAOB发言人也曾公开表示,“PCAOB持续与中国相应部门积极接触,以达成一个可对在PCAOB注册的中国审计公司进行检查的双边协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