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遏衰退保增长 多国接力降息

2011年12月05日 17:28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度担当全球经济引擎重任的新兴经济体受欧债危机拖累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经济下行风险令这些国家开始了降息的步伐。业内人士普遍预测,欧洲央行本周也将再迈加息的脚步。站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边缘,各大经济体发出支持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

  在全球经济低迷阴云的笼罩下,许多国家纷纷降息,试图力挽经济下行的颓势。降息也成为欧洲央行本周四召开的议息会的关键词。业内人士分析,在浩浩荡荡的降息潮之下,隐藏的可能是全球货币宽松的暗流。至于降息能否对经济复苏产生明显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降息才刚刚开始

  2011年11月30日,巴西央行将基准利率从11.5%下调至11%,这是巴西今年以来的第三次降息。该国央行表示,再度降息是考虑到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疲软可能缓和通胀压力。此前不久,泰国、以色列等国也已宣布了降息决定。实际上,巴西也是在欧债危机恶化后,第一批采取降息的国家。在该国8月意外重启暂停了两年多的降息后,澳大利亚、以色列、欧元区等央行都纷纷跟进。

  就在巴西宣布再次降息的同一天,中国央行也宣布了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紧接着,美联储联手5家央行宣布降低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50个基点。

  专家分析认为,经济形势不好是各国降息的主要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在放缓,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亚洲乃至新兴市场国家将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摩根士丹利上周下调了亚洲经济增长预估,验证了专家对亚洲经济下行的判断。该行认为,作为带领全球经济摆脱2009年衰退的主要力量,亚洲地区当前将面临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出口需求下降。过去一个月来,亚洲的货币和股市持续走低,国际投资人纷纷避开新兴市场资产。

  美联储变相量化宽松

  虽然美联储联手全球五家央行宣布降低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50个基点,以缓解金融市场资金紧张状况以及资金紧张对家庭和企业信贷供应的影响。但是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联储的这一行动是变相的量化宽松。除了调降美元互换利率外,美联储还有其他救市“法宝”,其中就包括下调贴现率。美联储强调,目前美国金融机构在短期融资市场获得流动性没有困难。如果形势恶化,美联储拥有一系列工具为这些机构提供有效的流动性支持。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无论是不是巧合,在中国央行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后,全球6大央行也同时联手降低美元掉期利率50个基点,并同意建立临时双边互换安排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受到利好的突袭,全球风险资产一度狂飙。“这意味着在债务危机的重压之下,全球央行政策立场将再次向宽松趋同。站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边缘,各大经济体发出支持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张茉楠说。

  据不完全统计,在经济形势重现低迷的大背景下,今年加入货币政策放松大军的全球各大洲的央行家数创下2009年来新高。

  过去三个月,美国、英国、欧元区以及其他9个国家的央行都扩大了货币刺激政策。摩根大通预计,包括墨西哥和瑞典在内的另外6个国家在明年3月底之前可能会下调基准利率。

  欧洲央行本周或行动

  六大央行的联合救市,并非是神来之笔,指望这一举措能够力挽狂澜,将欧洲拖出债务危机的泥淖显然太过乐观。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六大央行的联手医治是否有效,还得看看市场反应情况。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联合出手干预,政策导向性很明显,降息的信号已经发出。

  丁纯认为,欧洲经济问题的严重性更多的体现在微观方面。比如,欧债减持,各主要经济体资金流动性不足等。“六大央行联合救市短期内对解决资金流动性不足、资金困乏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欧债危机并不能仅靠一次联合行动就获得解决。”

  12月8日,欧元区即将迎来央行议息会议,为进一步化解危机支招。业界普遍认为,在经济低迷和债务危机加重的背景下,欧洲央行可能第二次降息。

  据经合组织预计,欧元区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1.6%明显放缓,明年预计仅增长0.2%。而很多机构和经济学家都认为,欧元区事实上已陷入衰退。

  摩根大通等投行预期欧洲央行将降息25个基点至1%,达到2009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汤森路透对70多位分析师的调查也显示,欧洲央行再次降息的可能性达到60%,欧元区基准利率可能回到1%的纪录低点。11月初的调查显示,这一比例为50%。

  也有分析认为,欧洲央行在未来六个月中可能效仿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实施量化宽松举措,并且用新创立的资金购买欧元区重债国家的国债。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欧洲应该向美国学习,相应的采取量化宽松的措施。作者:曹建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