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资金面重现宽松 债券市场暖意洋洋

2011年12月08日 10:4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5日是央行年内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日,随着近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被一次性释放,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重现宽松状态。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受宽松资金面推动,当天银行间货币市场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分别下行了11个和50个基点,分别收于2.87%和3.29%,均为近一个月的新低。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以及即将公布的CPI指数有望继续下行,机构纷纷看多债市走势。有机构认为,央行一改货币政策被动跟随调整的惯例,出乎意料地前瞻性主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PMI也正式跌破50荣枯线,在资金面和基本面上都给债券市场添了一把火。

  政策面、资金面利多债市

  11月30日晚间,央行宣布自12月5日起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政策调整在时间和力度上均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也正因如此,机构普遍将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认定为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加码、货币市场流动性将持续改善的标志性事件。

  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资金面的逐步好转和经济数据加速回落的预期不断加大,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基本面利好债券市场,债市将继续走牛。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认为,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释放约4000亿元资金以及大规模的财政投放,使得12月资金面将改善,预计金融机构的超储率将回到2%甚至以上。因此,在通胀显著回落、货币政策微调趋松、资金利率有望逐步回落的情况下,债券市场呈现出牛市特征。

  本周五,国家统计局将公布11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政策调控见效、食品价格回落以及翘尾因素的减弱,通胀在11月份得到进一步缓解,预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将回落到5%以下,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11月份CPI同比涨幅将显著下滑至4.5%,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11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3%左右。

  “在通胀压力减弱的同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减速压力却于四季度陡然增强。市场预测最快在12月份,央行就有可能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债券分析师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与财政存款投放一起,奠定了年底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整体向好的基础。但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外汇占款增长乏力以及新增存款准备金缴款等因素,也对货币市场流动性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总体来看,年内货币市场资金面有望保持“适度宽松”格局。

  主流机构纷纷增持债券

  自10月份以来,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强劲反弹,各主流机构大幅增加对债券的配置。其中,商业银行成为绝对数量上的最大做多机构,而基金增持幅度最突出。来自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继10月份基金“先知先觉”鲸吞千亿元债券之后,11月份主流机构更是普遍再次大举增持。据统计,截至11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余额为21.01万亿元,较10月末增加1661.59亿元。其中,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证券公司四大主流机构的持债数量分别为141999.92亿元、20340.16亿元、16284.39亿元和1764.98亿元,环比分别增加804.41亿元、245.11亿元、595.81亿元和58.63亿元。这无疑表明本轮债市的上涨几乎得到了所有主流机构的认同。

  各种迹象显示,这波债市上涨行情中,基金充当了“先知先觉”的角色。早在10月份,基金就增持债券达1018.53亿元,同期,保险公司、全国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仅分别增持债券325.77亿元、222.06亿元和103.27亿元。11月份,基金又增持595.81亿元,从增持比例来看,基金增持幅度最大,但较10月份增持速度放缓。

  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11月份债券发行情况看,除了国债、央票、短融净到期外,其他债券都是净发行。银行、保险以及基金11月份继续减持短期品种,增持中长期债券。从品种来看,利率产品增持力度有所减弱,增持重心仍是高等级信用债券;目前信用债与利率债的利差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配置价值仍优于利率产品,预计12月份机构仍将重点增持信用债。

  汇添富信用债基金经理王珏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放松刚刚拉开序幕,后续仍有较大空间,基本面利好债券市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力度较大,同时具有较强的信号意义,意味着管理层目前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经济下行的风险。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政策将在控通胀和保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明年我国货币政策放松还有较大空间,除存款准备金率,不排除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从2008年的实际情况即可看出,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于流动性显著改善及信用风险的下降,债券市场的表现要好于其他大类资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