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 金融业十年成就连串“惊叹号”
中新社记者 魏晞
在北京“金街”王府井步行街,46岁的大堂经理刘秀敏站在工行营业厅入口,又一次对着走进大厅的每个人重复微笑、问好。
“排号机、存款机、查询机;现金区、休憩区、理财区”,刘秀敏一一介绍着自己守护的小小门厅:“十年前,我们只有一台穿墙的大型取款机,一进门是高高的柜台,拉上蛇形线,客户就这么排队站着。”
刘秀敏所在的中国工商银行王府井新东安支行,只有34名员工,平均年龄32岁。这个面积还不到600平米的“小银行”,2010年底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亿元,中间业务收入近2000万元人民币,利润8000万元。
这,也是刘秀敏们十年前不敢想象的。
十年前,中国本土金融行业曾被逼到“难堪一击”的悬崖边:中国的银行在国际银行排名中集体“失声”,国有银行身负彼时“计划”遗留的巨额呆账损失,盈利能力低下;证券市场市值偏低,品种单一;而保险业则更像“不识规矩”的孩童。
十年过去,中国金融业成就只能用连串“惊叹号”来形容:工行、建行、中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集体跻身世界银行十二强,其中工行市值排名全球第一;截至今年前3季度,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达107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倍;十年来,中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从1.6万亿,到如今的20万亿人民币;中国保费收入从2000多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1.5万亿元。
“当时最不乐观的预计是,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和人民币存款市场份额将分别上升到15%和10%;加入WTO十年后,外资银行将占有三分之一左右银行市场份额。”一家银行机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现在连当初预期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对十年来这种“反转预期”的变化,不少身在其中的金融业者认为,原因是“观念上的”。
“过去,我们行里最大、最好的地方留给员工当办公区,现在最好的地方都留给顾客”,工行新街口支行营业室行长白宇威指着1200多平米的繁忙的一层营业大厅对记者说。从办公场地,到产品观念,白宇威直言“变化太大”: 入世前,工行中间业务只有基金托管、委托代理、代理结算等有限的几种,如今,工商银行已经有银行卡、电子银行、资金清算、贸易融资、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专业融资等3000余种产品。
金融行业的这种变化,被不少业者笑称为“入世红利”:十年来,中国的金融行业已经从外资公司的‘学习者’,变成了外资在中国市场的老师”,有从业者对记者说。(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