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11月推出对银行评级的新标准后,下调了多家欧美大型银行的信用评级,并将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15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及欧盟的长期信用评级都列入负面评级观察名单。标普表示,未来几个月还将广泛调整全球几百家大银行的信用等级。
然而,标普对银行评级的新标准在内容上并无质的改进,原有的经济和行业风险、公司结构、管理和战略、信贷风险和管理、市场风险和管理、资金流动性、资本和收益8个主要类别仍然沿用。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改进了模型分析的假设条件,取消了政府不容许大银行倒闭的假定;增加了约束条件,设置了“基准评级”,每个国家都有一个评级基准,其国内所有银行的信用评级都建立在此基准之上,同时政府对银行的支持水平也在考虑之内。这就使得银行评级与其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挂钩。但新的银行评级标准并非就一定更准确,实际上,标普对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评定内容与方法一直没有任何改变,预测功能很弱,滞后性也很明显。回顾3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标普在危机前对大量次贷给予正面评级,事后才普遍降级;欧美债务危机爆发前多国的高等级与正面展望也是在危机后才被普遍下调。在目前众人皆知危机深重的时刻,标普又将一些国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或下调级别,显得苍白且毫无意义。
标普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用评级的相对性作用,反复在互相比较上做文章,通过下调级别、维持级别来彰显那些被上调级别的国家或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在掩饰其缺乏对单个被评级主体综合信用度的直接判断水平。在标普的调整中,中国的主权评级及几家大银行等级都被上调,美国及其几十家银行被下调。而中国与美国、中国的银行与美国的银行在信用综合实力及市场价值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是在本轮国际经济危机中,中国由于市场开放深度等多种原因,被波及的范围与程度以及引发的债务不像美国那样普遍与深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运行以及中国银行业就那么乐观,甚至可以去救助发达的美国与欧洲。相反,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自身发展困难重重时还要背负这么沉重的来自国际的政治与经济压力。
按标普的一贯做法,先下调主权信用评级,银行作为主权债务的主要持有人必受影响;再下调银行信用评级,则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企业将受牵连;下一轮被普遍调整的就将是大型企业与主要债项。而企业实体经济的恶化必将加重主权债务及银行危机,如此反复循环下去,未来全球银行业、大型企业、资本市场的重要债项都将迎来更广泛、更大规模的降级或负面评价。标普的评级不但没有通过预测风险超越与引导经济,反而是跟在后面制造恐慌,加重危机中的债务违约恶性循环。
在市场中,每个人心底都有杆秤。无论标普下调几次评级,美国经济及其银行也没恶化到不能反转的地步;不管怎样负面观察,欧洲国家的日子还得照样过。标普并不是真的核弹,不能结束一切。但标普的话语权真的该受限制了,美国政府及其监管部门真该好好管管,不能再放纵评级机构毫无限制地发布评级报告甚至扰乱市场。至少应考虑让信用评级机构对评级信息的客观性与结果的有效性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在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设置信用评级冷冻期,禁止评级机构对已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与机构连续发布评级报告。吴晶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