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保险“试验田” 十年求解“西学中用”

2011年12月14日 09:3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入世谈判最艰难的部分是保险,而且中国入世谈判最后的一个堡垒也是在保险领域里完成的。”在2006年9月召开的一次国际论坛上,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如此回顾并陈述。

  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千家万户,对很多西方国家的政府选举十分重要,因此,西方国家在入世谈判时非常重视保险市场的开放问题。

  作为中国入世谈判的焦点和入世后金融业开放的排头兵,中国保险业在“西学中用”的10年中,极大发展了源自国外市场的营销员模式和投资型保险,这助推了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也恰逢近10年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

  然而,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萎靡不振、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率步入上升通道等因素叠加的经济周期,中国保险业暴露出产品结构投资化、保障性能相对不足、营销渠道集中化等症结,结果带来了增员难、销售难、资本市场影响显著等一系列影响。

  入世十年:

  保险业的三个效应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入世协定书,保险业在外资企业设立形式、经营地域、业务范围、法定分保、营业许可发放等方面作出了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的开放承诺,成为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其后,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保险服务供应商相继在中国境内开业,截至2010年末,外资对应的市场份额已经升至22.1%,撬动了中国保险业1/5强的市场。而在2001年,即入世协议签署之前,外资保险公司的人身险保费收入仅占1.97%,财产险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仅为0.7%。

  “入世10年,对外开放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竞争效应、标杆效应、学习效应这三大效应,加速了中国保险业对内改革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最终提升了消费者的福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祁祥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一个全球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产品的开放体系,符合我国的长期利益。

  不论是国内第一款“分红保险”产品,还是首个《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的出炉,入世10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完善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偿付能力普遍充足,业务结构比较优化,效益观念及合规意识较强,在提高发展质量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入世10年,是中国保险市场飞速变革、创新发展、深化开放的10年,更是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10年,但10年来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孙祁祥称,很多中资企业在向外国同行学习和借鉴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能够迅速扩大业务规模、实现增长的产品销售和设计等“显性”手段上,而非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服务等方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