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使出了各种揽存硬招,但难挽存款增幅颓势。据央行公布,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8.11万亿元,同比少增2.09万亿元,紧接着10月份人民币存款同比又少增3618亿元。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增速不到10%,有些银行甚至出现环比负增长。银行存款萎靡不振,不少人担心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但笔者却认为存款疲软除了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和资产规模扩张之外,至少释放出了四种积极信号。
释放了民众投资理财意识增强信号,成了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存款不振,特别是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净下降7272亿元,除了显现存款利率政策不合理、应对存款利率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之外;却更显现了全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的积极面,民众不是把剩余资金全部存入银行,而是积极寻找投资渠道,追求资金保值增值,已表明“国富民强”、民族经济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也说明中国整体经济结构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而过去长时间,民众投资理财意识脆弱,银行虽无须为资金发愁,稳赚利差;但却助长了银行筹资惰性,让民众承受了收益损失,也使整体经济运行处于亚健康状态。
释放了负利率政策局限性信号,成了推动银行经营转型的“加速器”。今年,银行存款增长疲软,除了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正常分流之外,CPI长时间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存款增量。它一方面显露了存款利率机制僵化,缺乏反映融资价格的灵活性,揭示负利率政策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另一方面,更显露了银行不加速盈利模式转型、靠单一存贷利差已难适应竞争发展需要。因此银行必须以存款下滑为业务创新和经营转型动力,矫正经营目标和方向,创新金融业务品种,开发中间业务领域,提供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真正改变过分依赖存贷利差盈利的局面。
释放了金融改革紧迫性信号,成了完善金融改革的“校正仪”。从深层意义上说,银行存款下滑是金融改革长期滞后的结果,它已发出了预警信号:其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打破僵局,稳妥推进,让利率体现资金价格的真实性,提高银行议价能力,确保存款稳定性。其二,金融市场管制必须进一步开放,降低中小银行机构准入门槛,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各种行政“壁垒”,确保社会资金能够流入银行体系。其三,各种金融调控手段应从数量型调控逐步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增强银行融资活动的灵活性,确保存款增长。其四,银行破产法规和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尽快制定和实施,为银行业进入和退出营造稳妥的社会环境,振奋民众对银行存款的信心。
释放了民间融资不断活跃信号,成了激励社会金融监管的“牵引力”。银行存款与社会融资规模存在此消彼长关系。据央行公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达9.8万亿元,而人民币贷款之外的融资规模增加4.12万亿元。可见,银行存款下滑,显露了民众大量资金涌向民间融资活动领域,它催促政府职能部门应对民间融资活动引起足够重视,并站在稳定社会的政治高度加强监管。同时,做到未雨绸缪,加强调研与预测,制定各种前瞻性政策措施:加强民间借贷立法,实现民间借贷公开化、合法化;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及相关民间融资管理法规,确保社会融资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实现民间融资规模和风险可控,保证融资双方合法权益,使社会资金始终保持理性流动状态。(文:莫开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