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2011那些钱流过的地方:理财产品多得让人眼晕

2011年12月22日 08:5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在抗通胀的大背景下,央行连续六次收缩流动性,使得资金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银行理财产品天量发行,民间借贷汹涌澎湃,国际金价暴涨暴跌……这一切的背后,是资金在挥舞着它那根呼风唤雨的魔杖。

  银根缩紧,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长期负利率的状态下,银行存款大幅减少,A股持仓交易账户创新低。俗话说,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在投资渠道有限的背景下,以往的资金流通主渠道被锁住了,资金就会流向支流。回顾总结这一年,通过身边几个小故事,来追寻资金都流经了哪些地方?

  理财产品多得让人眼晕

  【故事讲述】

  "算来算去,还是没算好。"南京市民张颖两个月前给妈妈买了一款六个月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当时看着已经很高了,没想到现在推出了预期年化收益率近6%的产品,还是买低了。"作为一名银行理财经理的张颖也感叹,"今年的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中长短、甚至超短期,预期收益率节节高,让人眼花缭乱,犯晕。如果想前后两期的期限能完美衔接,同时又高收益率的话,还是有点计算难度的。"

  连理财经理都没有算好期限,何况普通投资者。张颖说,每天在银行接待前来咨询的投资者,看着人们为投资而忙碌。这些投资者中,有的是已购产品快到期了、有的则是包里装着本票,可转了十几家银行,只为了比较谁家的收益率高。这种情况,在月底、季末尤其突出。而一些拥有大额资金的人,多会选择在月底、季末到期的产品。这样一来,到期后资金可以转为银行存款,回报则是每天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的高额利息。

  【原因探析】

  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迎来好时光。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共发行18351款理财产品,接近去年全年发行量的两倍;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为4.27%,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0.77个百分点。另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4.63万亿元,在去年7.05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加仅8万亿元,同比少增2万亿元左右。

  长期的负利率状态,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主动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背后则是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带来存款压力。毕竟没有存款,哪来的钱放贷款。所以,理财产品成了银行变相揽存的手段。在这股浪潮中,尤其是上半年,三个月、一个月、七天甚至一天的产品汹涌而至。近日,银监会叫停了一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希望以此改变变相揽存的乱相。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改为发行滚动理财产品,逃避监管。重发行、轻管理、忽略风险是银行理财产品尚待改善之处。

  【记者感言】

  一季度时与某银行零售部老总聊天,谈及手中五万元钱能否买点短期理财产品,他计算了一款产品收益后说,到期的话能赚30元钱吧,刚好够你来回打的费。嫌烦,作罢。老百姓赚点钱不容易,要想跑得过CPI,更是不容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着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市场,大量的专业术语,投资者还是要擦亮眼睛,加强研究,量力而行,勿追高。 

  民间借贷暗流汹涌

  【故事讲述】

  "赵记者,我问你个事情,我手上还有点钱,是收大蒜剩下的几十万元,按一分五的利息借来的,想以二分的利息放出去,你看行吗?"近日,邳州的蒜商老韩给记者打来电话。

  "你干嘛想放出去啊?""别人都这么做,放给知根知底的人,准能收回来。镇上一年多了七八家小贷公司,都是放钱的。"老韩说,"闺女在北京做信托,我问她的意见,她不同意。你是记者,了解的情况多,我想再听听你的意见。""你能保证放给的第一个人没问题,但你知道这个人的钱在做什么吗?如果他也放贷呢?这钱要转个三四回手,你还能确保收回来吗?"老韩不再说话了。

  跟老韩认识,源于一次采访。其实,老韩在邳州只能算中小蒜商,一年只收几千吨大蒜,赶上行情好,就多赚点,行情不好,就少赚点,也赔过。三个子女都大学毕业,工作生活都不用父母操心,可以说老夫妻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