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汇丰银行:"去通胀”趋势渐显存准率或将再下调

2012年01月11日 09:2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中国经济2012年将如何发展?在最新发布的2012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汇丰银行总结了中国经济今年的三大特点:一是大的趋势从增长过热转为“去通胀”;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明显放缓,并开始出现资本净流出格局;三是货币政策从紧缩转为以数量型宽松为主的相对放松,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下调,而下一次存准率下调可能就在最近几周。

  “去通胀”趋势日渐形成

  用汇丰银行亚太经济研究联席主管屈宏斌的话说,中国经济日益开始出现“去通胀”的新趋势,这可以从最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中明显看出,经济已经从之前的“通胀上行、增长过热”态势发生转变。在这种改变的背后,是过去一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坚定推行,比如三次加息、六次上调存准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堪称2001年以来最严厉的一轮货币紧缩。

  “去通胀”趋势的一个最突出表现,就是CPI、PPI等各类通胀指标全面超预期快速回落。去年11月份的CPI和PPI分别创下14个月和两年来的新低。

  除了物价水平下降,资产价格也出现下行,其中房地产行业的减速尤为突出。屈宏斌表示,随着通胀压力显著减轻,对于增长可能继续放缓的担忧成为各界主要的关注点。房地产市场走弱以及出口增速下滑,都可能继续拖累中国的GDP增速在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而实体经济出现的加速下行苗头,也是“去通胀”新趋势的表现形式之一。

  总的来说,汇丰认为,“去通胀”是介于通胀和通缩两者之间的物价下行趋势,但如果进一步发展,也有可能演变为通缩。

  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

  伴随着通胀降温的还有整体经济的增长放缓。汇丰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明显减弱:一方面,GDP增速逐季回落;另一方面,部分领先经济指标如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位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尽管萎缩幅度仍然轻微,但制造业生产活动的回落已经开始拖累就业指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汇丰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政策也会做出及时调整,而实际上这样的调整已经开始。屈宏斌在报告中指出,温家宝总理去年10月赴温州调研实际上是政策转向宽松的开始,而更明确的信号是央行在上月5日意外下调存准率。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汇丰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从2011年的严厉、密集紧缩,转为以货币政策宽松的趋势为主,预计未来货币政策方面仍将有一系列的放松举措推出。

  从银行间市场利率近期的走势来看,汇丰指出,流动性实际上已经相对两个月前明显宽松。考虑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票回购来注入流动性空间相对有限、资本流出压力有所增大、广义货币供应增速保持在相对低位等因素,央行有需要也有更多的空间来加大宽松的力度。

  汇丰预计,在上月5日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之后,未来六个月央行至少还会有三次降低存准率的动作,累计下调幅度可能达到150个基点,而最近一次下调的时间点,很可能会发生在几周之内。

  内外两大主要风险共存

  就货币政策的松动而言,汇丰预计数量型宽松仍将占主导,如M2的目标控制、新增贷款额度的制定等。在总量控制、宽松为主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微观层面的银行和企业预计都会感觉到流动性不那么紧。汇丰预计,利率水平可能要到今年下半年CPI降至3%以下之后才会考虑下调,预计为一次下调25基点。

  当然,2012年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经济环境继续恶化所带来的对出口、外需的影响,二就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超调”的风险。

  汇丰认为,房地产市场“超调”是需要特别关注而且有政策空间可以加以应对的一个风险。该行表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交量和价格出现了拐点。

  “适当幅度的市场调整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目前以总量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配以坚持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不放松,是合宜的政策组合。”汇丰的报告说,“但由于房地产价格具有一般资产价格的特性,涨跌都有可能出现超调的情况,因而也需要政策层面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可能发生的超调风险。”

  汇丰表示,一旦出现超调,政策层面应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应对,但在具体的政策工具方面,汇丰不主张运用货币政策这一总量政策来调整行业走势,以避免前期的调控成果付之东流。据上海证券报 记者 朱周良

【编辑:孟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