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用年终奖织"安全网" 职场人新年保障理财成热点

2012年01月16日 08:4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岁末年初,职场人终于可以稍微喘喘气,在埋头写总结之余,“晒年终奖”又成了时下的热点话题。过去的一年,有人完成了由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有人用埋头苦干赢得了升职加薪,而有人则在新年的工作里将有更多逃不掉的出差安排……

  对此,理财专家提醒广大职场人,职业的变动往往会带来个人或家庭风险环境的变化,就好比在完备的保障计划上捅出或大或小的窟窿。趁年底辞旧迎新之际,不妨重新审视自己和家庭的保障计划,利用年终奖堵住这些保障新漏洞,为新年的新奋斗解除后顾之忧。

  职场“新人”:第一份年终奖为自己加保障

  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年终奖,不少职场新人今年将收到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年终“红包”。很多人都会急于将这笔收入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理财专家则建议,对于职场新人,年终奖最好酌情留下一部分给自己计划一份保险保障。这是因为年轻人初入职场,收入有限,虽然开始承担更多家庭责任,但并无任何应急资金,一旦不幸意外严重受伤或罹患疾病,在社保的基本保障范围之外,必然给父母造成高额的经济负担。

  如职场新人不妨用3000至5000元的年终奖投保一份中长期的重大疾病保险计划,每年缴费可以起到强制储蓄的作用,若不幸罹患重疾,就可以有一份高额的应急资金,而保单到期则可以获得高额的满期金,建立一个自己的“小金库”。记者了解到,在部分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障计划中,一个23岁的年轻女白领,每年只需缴费2500元左右,缴费20年,即可获得1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障,保障一直延续至70周岁,满期时平安健康还能获得10万元的满期金,从而拥有一份自己的小财富。

  侯小姐去年大学毕业后入职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今年她的年终奖金估计在1.2万元左右,这笔年终奖成为每月收入6000元的她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目前她还没有结婚,但工作还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公司的规模较大,所以各项福利还是比较完善的。对于这笔年终奖她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用年终奖投资一些基金,另外,还想为自己买一份保险充实自己的保障。

  保险专家分析,因为人生阶段不同,收入情况和开销也各有差异,以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为例,这部分人由于工作时间不久,大部分还属于未婚一族,因此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可以从回报父母、规避风险的角度来选择保险。因此,每年花几百元购买意外险,给自己一个较为高额的保障额度,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意外险保费便宜但是保障较高,对这类人来说很合算。此外,这部分人群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情况,附加购买一些住院医疗中报销型和津贴型的保险产品,在发生各类疾病住院的时候,这部分保险就可以减轻因为社保不足甚至没有社保所带来的医疗支出。

  职场“红人”:涨身价的同时别忘涨保障

  经过一年的奋斗,很多职场精英获得升职加薪,或者在年底的跳槽高峰期,借助跳槽取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同时年底还将收获一笔丰厚的年终奖。升职、加薪、从员工到管理者的转变或管理职能的不断扩大,职业生涯的每一步提升都意味着更多的职责和更大的挑战。

  中德安联的保险专家提醒这些职场“红人”,要充分考虑新岗位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应重新评估现有保障计划,适时增补。

  专家指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寿险保额不再足够。寿险保额是在经济层面体现投保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家庭的责任,举例来说,如果之前的寿险保额为50万元,在一轮升值加薪之后,收入增长了30%,那么寿险保额也应同比增加30%至65万元,才能更好达到规避风险的作用。增加寿险保额的方法有很多,还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已经购买了单纯的定期或终身寿险产品,可以在续交保费的时候申请提高15万元的保额,或者也可以另外购买一份分红保险,兼顾理财。

  黄先生在一家私企工作已有5年,目前已做到中层管理的位置,今年公司效益比较好,他预计自己的年终奖能达到3万元。他之前已为自己的意外和健康买了比较完善的保险,因此他也有计划在拿到年终奖后再提升自己的保障水平。

  对此,理财专家建议,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已经购买了一部分商业保险的人还可以考虑投保一定的养老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规划。一般可以考虑选择分红类的险种作为理财计划的一部分,传统的寿险都有兼顾保障和养老两个方面的功能,因此大部分养老险都是两全险。对于有子女的人群来说,购买养老险时,最好附加豁免保费的保单,这可以让投保人在丧失缴费能力的情形下仍然保证保单的有效,为家人和子女继续提供保障。

【编辑:曹文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