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银行业务员为啥越来越像保险推销员(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6日 16:0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而在去年银行信贷额度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房贷成了“紧俏货”,不少贷款申请人都遭遇银行强势捆绑销售。譬如要做贷款就要先存数十万元,或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基金等,或者被迫开通信用卡、网上银行等,令不少人只能被动接受,“有苦难言”。

  市民杨先生就告诉记者,去年为申请80万元的房贷,银行工作人员让他要在该行买至少10万元的理财产品才有额度批给他,“我要是有10万元我还要申请那么多的额度吗?”但由于当时“一贷难求”,杨先生唯有借钱买了理财品,结果到期还发生亏损。

  在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要求规范之下,这种现象到了今年有所改善,但羊城晚报记者调查时发现,大“捆绑”暂避风头,小“捆绑”仍然屡见不鲜,譬如搭售信用卡、网银U盾等,不少市民为能办上业务或避免麻烦只能被动接受。

    顽疾 3

  隐瞒风险 欺诈销售

  超16万亿元!这是银行2011年发售理财产品所募集资金的总数。据有关统计,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突破2万款,同比增长97%,2011年也被视为银行理财的爆发年。本质上,银行理财产品变得丰富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银行业务员为实现销售,采用虚假宣传、隐瞒风险等手段,诱使客户购买理财品、基金、保险等,及至产品出现亏损消费者才发觉,而往往因为销售时银行员工的“承诺”多为口头,难以留存证据,不少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典型案例

  游说阿婆理财,48万亏成29万

  在银行的“理财建议”下,77岁的林老太原打算用作存款的数十万元先后“变脸”成了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最为离奇的是,银行“忽悠”老太太购买的投资连结险,不仅毫无保底,且投保年龄竟是“出生满60天至65周岁”,而林老太直到账户发生巨额缩水仍不知情,还是女儿去查账时才发现。原来,本打算到银行存钱的林老太,被银行客户经理游说购买了41.7万元的基金。2个月后,银行又建议老太太购买了5万元的分红险。此后半年,银行“帮”老太太赎回41.7万元基金,转而再次购买了43.5万元保险。至此,老太太在银行共持有48.5万元的保险。而这些资金都被投入偏股型账户,由于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林老太投入的48.5万元缩水至29.47万元!

【编辑:曹慧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