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医保“黑洞” 须让信息公开
●虽然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但是只要把所有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信息公之于众,“信息壁垒”就会土崩瓦解
近日,郑州一位市民反映,原郑州仁济肿瘤医院(现郑州和谐医院)与参保人勾结,把医保卡当成“提款机”,非法诈骗医保基金,侵吞公众“救命钱”。经调查,这家医院3年涉嫌诈骗28人次,医保部门追回涉案金额14万余元。
冒名住院、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过度开药、重复就诊等骗保事件频频发生,暴露了我国医保管理制度的漏洞。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编织起了全球最大的医保网,但医保资金管理仍很滞后,“救命钱”尚缺“安全阀”。
从理论上说,医保机构是患者利益的“代言人”。然而,我国医保机构的管理重点是控制患方报销,而非控制医方的过度治疗。管理者不像是患者的“代言人”,反而成了居民医疗费用报销的“检察官”,这无疑是一种“监管错位”。医疗消费属于被动消费,相对而言,医疗机构发生“道德风险”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只有把监管重点方放在医疗机构,才能从源头上避免医保资金被侵蚀。
目前,我国的医保支付方式仍是按服务项目付费,这实质是在鼓励医生过度治疗。只要在医保报销目录范围内,医生就会想方设法多做项目,诱导消费。而国际上早已淘汰了这种落后的支付方式,普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所以,不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浪费型医疗”就不会终结。
当然,医保资金监管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由于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医保机构很难评价医生的服务是否合理,因而在与医生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劣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医生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于不利于己的政策,医生要么强调医学技术的局限性,要么强调疾病的特殊性,从而增加了医保控费的难度。而为了打破医疗机构的信息垄断,医保机构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跟踪掌握医疗成本、医疗行为等信息,由此导致了一场昂贵的“信息竞赛”。
那么,如何用最小的代价破除医疗机构的信息垄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信息。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虽然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但只要把所有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信息公之于众,“信息壁垒”就会土崩瓦解。例如,在北京三甲医院中,同样是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有的医院平均住院费不足7万元,有的却高达11万元。同样的手术,为何费用如此悬殊?医保部门顺藤摸瓜,就很容易发现漏洞,堵住不合理支出。而患者也能够在比较中进行鉴别,选择技术好、费用低的医院就医,逼迫靠增加消耗获利的医院节约费用。同时,医保部门向所有患者公开医保报销费用清单,让每位患者自己审查账目,如果发现不合理费用,可以举报并获得奖励。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视器”。倘若医保机构能够以信息公开为突破口,建立专业监督与全民监督相结合的新机制,医保“黑洞”就不难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