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需要几个(2)
冷处理:资本项和汇率开放
《规划》并未明确提出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间表,这也被视为“十二五”期间只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准备期”的标志。
分析人士指出,在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放开资本项尚不应该成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即使从国际金融史来看,货币国际化是大国经济崛起水到渠成、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政府人为推动的结果。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背景下,过快开放资本账户必然意味着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加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以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近年来,由于看好人民币升值空间,加之美元、日元、欧元利率持续走低,部分境外投机套利资金假借贸易、企业和个人结汇、外商投资等渠道,采取零星、分散、隐蔽的方式,多渠道渗透进入境内。国际热钱规模较大,也是目前尚不能放开资本项的原因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必然和汇率开放程度相关,外资进入中国首先考虑的是便利性和成本问题,尤其是在推出时,资金将如何兑换,汇率又是由谁决定的。“现在看来,无论是汇率的完全放开,还是资本项目的开放,均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孙立坚表示。
跳过国际板?
虽然国际板到现在为止仍只是个传说,《规划》中也没有提到上海证劵市场国际板的具体时间表,但在孙立坚看来,也许在证劵市场方面,上海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到2015年只有3年时间,从2015年倒推过来看,可能不仅仅说国际版会以人民币定价,也有可能直接跳过国际版这个试验田,让外企直接到主板市场IPO。这样既避免了主板和国际版之间的套利问题,也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同时还引来了更加专业化的投资团队,有利于帮助国内投资者树立更加科学的投资理念。”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国际板,还是外企直接到主板上市,都必须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依托,如果急于推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无异于揠苗助长,本末倒置,从而加大我国证劵市场的金融风险。总之,一切都应以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为标尺。之所以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设置一段“准备期”,也正是出于规避未知风险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