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财政部将发行2010年第三期、第四期电子式储蓄国债总计300亿元。机构分析人士表示,由于目前加息预期大大降低,而股市又处于弱市之中,所以与前两期电子国债“遇冷”相比,即将发行的这两期电子国债或将受到个人投资者更多的关注。不过,由于近期短期理财品种频出,电子国债的市场境况将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
市场吸引力可能增强
财政部的公告称,即将发行的两期国债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国债,其中第三期期限1年,票面年利率为2.60%,发行额为200亿元;第四期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为3 .73%,发行额为100亿元。本次发行的两期国债发行期为2010年6月12日至6月26日,公告日至发行截止日,如遇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同期限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这两期国债从调息之日起停止发行。
兴业银行分析人士表示,电子式储蓄国债是财政部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一种不可上市流通的人民币债券。由于多种原因,本年度前两期电子国债并没有得到个人投资者的热捧。
据一些银行人士私下透露,4月发行的前两期电子国债遇冷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两期国债的利率仅仅略高于同期的固定存款利率。尽管电子式国债是一年一付息的,强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方式,但是人们也不太在意这点提取现金的优势。其次是目前各行都在激烈竞争存款指标,为吸收存款推出了许多积分奖励计划,而银行对销售国债并没有制订任何的内部和外部奖励措施。此外,国债本身未到期变现不太容易,反而会损失利息。而且人们当时的加息预期较强,更看好收益更高、变现更灵活的理财产品。
中信证券的分析报告称,今年4月的电子国债由于市场加息预期较强,国债的收益优势并不明显。细算账就会知道,如果将1万元存为1年期和3年期存款,按照目前利率可分别得到利息225元和999元,而购买1年期和3年期国债,则可分别得到260元和1119元的利息,分别多得35元和120元,若年内出现1次以上的加息,国债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另外相对于凭证式国债,储蓄国债“电子”销售的形式也影响了销售,部分中老年投资者觉得凭证式国债的一纸凭证更为“牢靠”。
目前,加息预期比前期大大降低,而股市又处于弱市之中,所以与前两期电子国债不同,目前这两期电子国债会受到市场更多的关注。
适合当前市场状况
机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市况下,电子国债较为适合个人投资。据分析,目前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达到了3.6%,但比上述3年期的电子式国债的利率水平低。由于电子式国债是一年一付息的,这对那些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还是留有不少便利。相比之下,凭证式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投资者可能要丧失一些“机会成本”。
“大部分农村居民理财意识不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非常适合购买国债。”一位农业银行理财师说。
中信证券分析称,本次发行的电子储蓄式国债利率水平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对于厌恶风险又想取得高于定存收益率的个人投资者吸引力较大。但电子储蓄式国债对于提前兑取要求较为严格,投资者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投资者如需提前变现,可到原购买银行办理提前兑取手续。办理提前兑取时,各行按兑取本金额的1‰收取手续费。其次,付息日和到期日前2个法定工作日起停止办理提前兑取、非交易过户等一切与债权转移相关的业务,付息日起恢复办理。
海通证券认为,宏观经济面的回暖已经逐步对债市构成压力,虽然短期资金面仍可以支撑债市,但C PI如果存在上升预期,对于国债等固定利率债券而言,这就意味着实际收益的降低。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目标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如果是厌恶风险同时又想取得高于同期限定存收益的投资者,建议认购一年期电子储蓄式国债。原因在于,中国刚刚经历了一个降息通道,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以及通胀预期的抬头,将迎来下一个加息通道,一般而言,加息周期初期投资者应缩短投资期限以降低利率风险。
面临短期理财品种竞争
兴业证券等机构提示投资者,虽然本期电子国债可能会卖得好于上期,但就目前1年期电子式和凭证式国债利率看,吸引力仍显不足。一些选择货币基金作为短期理财工具的投资者近来发现,目前随时可以赎回的货币基金7天年化收益率水平,并不比1年期定期存款和国债品种低。以货币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为例,天治天得利达到6.09%,嘉实货币和万家货币也超过了4%。
另外,在人们理财期望的推动下,今年以来银行业加速推出短期理财产品来应对市场变化。记者了解到,一家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一款逢每月9日开卖的理财产品,由于每月都可以赎回且预期年收益率达到2.4%,在市场热捧之下必须提前预约才能买到。一家商业银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近日推出的许多理财产品基本半天就能售罄。多款短期理财产品投资期限细化到53天、54天、61天等天数,预期收益率提高到2.9%至3.05%。此外,兴业、民生、中信、浦发等股份制银行几乎每周都有短期理财产品发售。
“在短期品种频出的同时,电子国债的市场境况将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中国国债协会分析师唐和表示。(方家喜)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