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截至2010年8月,我国手机用户总数累计已超过8亿户。随着网络实名制、手机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等政策出台,如何保护公众的信息安全,成为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据记者了解,2009年2月,我国刑法修正案首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010年出台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信息应当受到保护,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实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服务规范(试行)》也明确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利用短信息平台发送商业信息,等等。
虽然,有关法律和部门规章无一例外规定了泄露个人信息需要承担的责任。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源头,恰恰是各个机构或单位。
从投递简历到申请社会保险,从办理银行卡到买房、买车,许多业务在办理时都需要交代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个别情况,还需要提供个人资产状况、消费习惯、家人信息及其联系方式等等个人隐私。因此,这些机构便成为泄露个人隐私的最大“嫌疑者”。有关专家认为,由于透露个人信息的环节较多,要查证是哪一环出了问题,并不容易。取证难,使这些“源头”一次次逃过了法律制裁。
有关机构和部门的“不作为”也是造成人们对信息被窃取无奈的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面对个人信息遭到滥用的状况,仅有4%左右的公众进行过投诉或者提起过诉讼,其中极少数人通过投诉或诉讼获得了救济或者达到了目的。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目前相关规定较为笼统,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安全遭受侵犯后的权利救济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自立曾把一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提案带上全国两会,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矛头指向了“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张自立说:“除了民众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外,电信、网络、金融、工商等主管部门更应严格监督管理机制,公安和司法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泄漏个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定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从源头上堵住个人资料外泄的窟窿。”
【延伸阅读】
各国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美国:美国国会1974年就通过了《隐私权法》,这是美国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法律。之后,又有《财务隐私权法》《联邦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不断补充进来。在美国,如果不愿接听推销电话,民众可以在联邦贸易委员会进行“拒听推销电话”注册,如果依然接到推销信息,则视为违法行为,可处以几百~1万美元的罚款。同时,美国立法规定,向他人发出商业或宣传短信,首先要获得收信人同意,否则将被告上法庭,面临处罚。
德国:1977年德国出台了《联邦数据保护法》,并两度修订该法律以适应时代变化。德国手机号码实行入网登记实名制,用户的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将被输入电信运营商的数据库。同时,客户将与运营商签订一份合同,禁止发送垃圾短信。滥发垃圾短信者,最高可处以5万欧元的罚款。
英国:1984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数据保护法》,并陆续通过了《调查权法》、《通信管理条例》和《通信数据保护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在英国,未获得收信人同意的兜售产品的垃圾信息,被视为犯罪行为。一旦违规,散播者在地方法庭最高可被罚款5000英镑;而在有陪审团出席的法庭,罚款额度则将没有限制。
日本:在健全法律的同时,日本政府还注重提高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如在手机维修点,工作人员会在顾客的监督下删除送修手机内的电话号码、邮件等个人信息。顾客把淘汰下来的手机交给零售店回收时,店员会当着顾客的面用专用工具在手机上打4个孔,消除个人信息。(郑莉)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