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以来,一场“用工荒”从沿海地区蔓延至内陆,就在社会各界对“用工荒”的原因及应对之策进行分析时,记者在山东省高密市却听到了另外一个出人意料的声音。
“高密市目前有各类企业39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32家,职工22.5万人,企业职工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53%,职工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频现的‘民工荒、招工难’,我们这里还没有出现。”高密市市委书记吴建民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在一片“招工难”的愁云下,高密市为何能独身其外?《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工者
在这里打工我们不想走
今年35岁的王钦峰,是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农民工”,1992年初中毕业后,他来到豪迈公司的前身——高密市呼家庄镇配件厂打工。一干就是18年,直到今天,他都没有离开的想法。
“刚进厂子的时候也没有太多想法,就是想多干活,能多赚些钱补贴家用。”王钦峰坦率地说。
在学习和操作中,王钦峰发现自己文化底子薄,一些工艺搞不懂,也做不了,看看老师傅们操作起来一个个轻松自如,王钦峰坐不住了,他偷偷地自修起机械类大专的主要课程。
一个偶然的机会,“爱学习”的王钦峰引起了公司董事长张恭运的注意。张恭运把他和另外两名“打工者”送到外地学习。
随后的几年里,王钦峰的同事形容他是“工作和学习起来就像是玩命”。1997年底,王钦峰设计、研制出了第一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结束我国轮胎模具手工制作的历史。公司当即奖励给他一台价值7000元的电脑,并号召向他学习。
得到鼓舞的王钦峰一鼓作气,在13个工作岗位上完成了40多项工艺革新、设计了20多种专用设备和量具。连年被授予先进工作者和技术能手,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2009年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这里鼓励学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环境非常宽松,公司利益共享,工人的劳动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完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王钦峰说,公司的管理者采取各种奖励措施,鼓励职工创新,调动大家的能动性,把入厂时间和技术水平都计入工资里。他连续5年获得公司的认购股份奖励,最终成为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高密市,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44岁的于凤森告诉记者:“在这里打工我们都不想走。”
他的理由非常多,公司的管理者都非常平易近人;平常提个意见都有奖励;公司包括老总在内的管理人员有时间都到车间参加劳动;工人工资比管理者高……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有,公司食堂的饭菜又好又便宜,就连小卖部的日用品都比外面便宜。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密市的企业不仅注重用“钱”留人,更注重用“心”留人,解除职工后顾之忧。2010年,高密市企业缴纳各类社保资金扩面增长45.6%,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五项保险”覆盖面达到100%。
企业老板
打工者是给我们创造财富的
孚日集团是以家用纺织品为主兼营农药化工、热电、光伏等多元化产业的企业。其原本是一个只有30人的小厂,现在已是高密市最大的一家企业,拥有职工2.1万人。
孚日集团董事长孙日贵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孚日集团始终坚持将职工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合到企业发展中,既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医疗、养老保险,珍惜人力,更主动搭建培训平台塑造人才,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了解到,孚日集团职工魏桂林、田绍稳,2008年被公司选派到上海东华大学深造,去年11月学成归来后,分别被任命为棉纺一公司和中试棉纺公司经理,实现了从一线职工到公司高管的人生跨越。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孚日集团不但没有裁员,还坚持为职工普提工资200多元,2010年,工资增量达到1.2亿元,占企业利税的20%以上,并且设置了工龄补贴、夜班补贴、技术补贴、岗位补贴等。
在对职工的文化建设和生活上,孚日集团投资3600万元建成的孚日员工俱乐部向职工开放。俱乐部位于孚日工业园生活区内,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集娱乐、健身、休闲、学习、购物于一体。
为了使职工扎根企业,使职工享受到企业的发展成果,孚日集团还为职工建设了职工公寓,首次建设了260套,这次又新建了1600套。孚日集团工会副主席曹玉萍告诉记者,孚日集团争取尽早为每个职工都解决住房问题。
记者手头的一份《孚日新居分配方案》显示,这批职工公寓的面积在75平方米至130平方米之间。初中学历进厂满5年,高中学历满3年,公司承诺分配住房的大学生都可以申请。根据户型楼层,职工公寓每平方米售价在700元至1300元之间(在高密市区房价已超过每平方米4000元),对于进厂的老职工、集团劳动模范、双职工每平方米给予100元至200元不等的住房补贴。房子的产权属于职工个人。相对于普通人员遥不可及的房价,在孚日集团连续工作5年之上的职工,基本上都有能力购买一套这样的住房。
邦泰公司总经理夏纪运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打工者是为我们创造财富的,作为老板要时时刻刻把他们顶在头上,他们才能真心实意。”
政府部门
做好利益共享的引导工作
“企业和劳动者不应当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协作者,利益共享者。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要善待农民工,把廉价劳动力变成高价值、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劳动者才能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只要做好劳资两利、劳资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就没有了‘招工难’。”吴建民说,高密市之所以没有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应归功于劳资关系利益分配机制。
吴建民认为,劳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劳资双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必须紧紧抓住利益分配这个基础环节,建立健全劳资两利、劳资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真正将和谐劳资关系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
据介绍,高密市通过加强劳动法制建设,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开展了“工资集体要约行动”,使大部分企业建立起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推动了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同步增长。2010年,高密市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9469元,同比增长24.1%,工资增幅超过了企业利润增幅。
高密市还将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作为创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前提,把企业核心团队管理与职工全员管理、企业自主管理与政府依法“干预”结合起来。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94%以上的企业建立起职代会。
同时,高密市将工会建到企业、建到社区。近年来,高密市新建基层工会组织910家,总数达到1239家,会员发展到16万多人。引导企业向员工亮实情、交实底,鼓励职工做“当家人”、“明白人”。
高密市还引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订单式”培训,1.2万名职工成为企业急需的适应性技能人才;又统筹资金2000多万元设立“职工互助基金”,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
针对劳资纠纷化解难的问题,高密市依托职能部门、镇街、社区建立23个员工帮扶维权站。去年以来,全市监察、工伤、仲裁案件处结率达到98.8%,企业内部劳资、合同管理等纠纷下降了90%。
“促进劳资和谐,既要靠‘法’的约束来实现,更要靠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群众工作,增进劳资互信,深化劳资合作。”吴建民说,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职工创造财富,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政、资、劳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劳资两利,实现劳资共赢,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民工荒”问题。
记者余东明
《法人》记者姜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