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35岁年轻副局长受贿6.3万被判缓刑 称十分后悔

2011年03月16日 10:13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被告人陈渔(化名)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对被告人陈渔宣布完判决,陈渔向法官弯腰鞠躬时轻喟出一声:“真好像是一场梦。”

  年轻有为公招入选

  陈渔生于湖南省炎陵县,毕业于南方一所名校。在大学校园里,陈渔获得了“省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等荣誉。

  2008年10月,重庆市江津区面向全国公开招收选拔22名处级领导干部时,33岁的陈渔以其不同凡响的的奋斗经历跻身这22名处级领导干部之列,并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让选拔者们眼前一亮。入选江津之前,陈渔身为深圳规划设计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其名字被列入深圳市政府专家库。

  刊登在《重庆晨报》的一篇报道,以题为《江津区全国公招专才 深圳专家举家来投奔》写到陈渔,说他“想把自己的规划设计成果从纸上变成现实”,在参加了重庆江津的公招考试,并如愿考入江津区规划局后,变卖房产举家迁入江津。陈渔业务能力较强,受到了重视和信任。鉴于他为江津区城市规划作出的贡献。

  值得留意的是,2009年3月,才34岁的陈渔就当上了重庆市江津区规划局副局长,同年9月14日开始主持规划局工作。

  春节期间收礼八次

  2010年11月14日,陈渔因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掐指算起,这位年轻有为的副局长自2009年9月14日主持规划局工作至公诉,仅有短短的14个月。

  举家迁入江津的陈渔,到底有着怎样的涉罪经历?

  2010年10月,办案机关在掌握了陈渔收受古某4000元财物的线索后,在对其进行讯问时,陈渔主动交代了收受他人财物5万余元的事实,荣昌县检察院随即立案侦查,并于2010年11月14日提起公诉,荣昌县人民法院受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指定对该案进行刑事一审。

  下面这些事儿是检察机关查清的:2009年下半年,在“金江港湾”工程的一次审批会议上,身为规划设计专家的陈渔非常赞赏该工程的设计公司方案,说是看得出专业知识比较过硬。会后,该公司负责人王某便在陈渔办公室送上1万元现金。

  王某后来说:“并不是要让他做什么违规的事,主要是感觉这个人不错,在专业上可相互交流,也希望能够尽快将公司的方案提交审查通过。同时,加强感情,以便在以后的项目中得到支持。”

  陈渔刚来江津不久,重庆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某通过工作关系认识了他。后来,该公司负责设计江津区中医院迁建工程和燕山东部新城农贸市场工程,为了让两项工程能尽快、顺利得到规划局审批,以及在以后工作中得到陈渔的支持,刘某通过其堂弟联系宴请陈渔,饭后在去歌厅唱歌的路上,他送给陈渔现金1万元。

  2010年春节前后,刘某再次约陈渔吃饭,在酒店上楼时,他把提前准备好的1万元钱塞进陈渔的裤兜里,陈渔推辞了一下也就接受了。

  2010年春节期间,陈渔共收受多名工程项目负责人礼金8次,共计6.3万元。

  噩梦人生后悔晚矣

  陈渔“对自己的收钱行为十分后悔”。

  陈渔在陈述书中提到,自己到江津来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他认为自己的金钱观是理智的,所收礼金均是被动收取,且一分没花,并一直找机会在陆续退还给当事人。

  办案法官说,陈渔在深圳时曾资助过一名贫困学生,到江津后又结了6名“穷亲”。

  然而,“从法律层面来看,被告人陈渔在担任重庆市江津区规划局副局长期间,负有对建设工程规划方案的审批权。”据审理该案的法官介绍,“被告人陈渔非法收受他人财物8次共计6.3元,是在进行审批过程中收受的,他人与陈渔之间虽不一定有具体的请托事项,但存在概括的请托事项。所以,陈渔的行为构成了受贿罪。” 

  法官认为,陈渔本人在专业上很过硬,其主观恶性并不大。

  “我们考虑到他是个难得的技术专家,鉴于他有自首情节,且在案发前将收受的财物退还他人,所以量刑时就依法对其减轻处罚,适用了缓刑。”

  故事背后

  按理说,陈渔在深圳年收入可以挣到几十万元,当初如果仅仅是为了钱,没有必要来江津。办案法官这样分析:不少的年轻干部从内心本意上是不愿意受贿的,警惕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来说是必要的,但由于存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预防犯罪如何能够在制度建设上扎牢篱笆,值得仔细思考。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师吴如巧说:“近年职务犯罪领域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被形象地称为‘35岁现象’。这既与某些地区官场形成的‘你贪我贪大家贪’的潜规则密不可分,亦与某些年轻干部贪慕虚荣错误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本报记者徐伟

  本报通讯员张绍忠钟丽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