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中国社保改革步入法制化 专家称不能长期试而不定(2)

2011年03月23日 08:4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的福利事业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提升

  2010年1月,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成立。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事件,其标志性意义在于,以往被忽略的社会福利事业从此开始受到关注。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福利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在扶老、助残、救助、济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郑功成表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的成立,显示出我国财政实力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福利事业正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全国城乡共有社会福利服务机构42057家,其中,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1522家,老年福利服务机构35632家、各类福利企业23067家,显示出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全社会不断扩大的服务需求。

  据悉,协会成立一周年以来,力促“福怡助老专项基金”和“桑兰孤残儿童康复专项基金”的启动,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软件建设和提高中国儿童康复水平提供了有力帮助。

  上海试水“柔性退休”符合老龄化社会需求

  2010年10月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根据“柔性退休”的《试行意见》,“如果企业工作需要,且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与企业协商一致后 , 可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 . ”

  “柔性退休”推行后,没有受到普遍青睐。有人急切地盼着退休,有人极力抗拒退居二线,也有人无所谓随遇而安,离开时的心境情绪,千人千面,因人而异。更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工作时间在个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比重已经大幅度下降,这势必会严重地损害代际之间的公平。”郑功成说。有研究表明,预计到2017年,退出劳动年龄人口数将首次超过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就业人口增长率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就业压力会有所减轻。因此,21世纪10年代应该是中国开始延迟退休年龄的一个时机。

  辽宁大学教授穆怀中表示:“从短期看,延长退休年龄会对我国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长期来看,退休年龄的高低和宏观就业量不存在直接关系,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

  目前,在退休年龄同等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则意味着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越晚,服务社会的时间越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吕学静说,以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性为例,16岁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时间约为39年;23岁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时间约为32年;28岁博士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时间约为28年。

  国外把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探索调整申领养老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10月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根据“柔性退休”的《试行意见》,“如果企业工作需要,且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与企业协商一致后 , 可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 . ”

  “柔性退休”推行后,没有受到普遍青睐。有人急切地盼着退休,有人极力抗拒退居二线,也有人无所谓随遇而安,离开时的心境情绪,千人千面,因人而异。更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工作时间在个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比重已经大幅度下降,这势必会严重地损害代际之间的公平。”郑功成说。有研究表明,预计到2017年,退出劳动年龄人口数将首次超过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就业人口增长率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就业压力会有所减轻。因此,21世纪10年代应该是中国开始延迟退休年龄的一个时机。

  辽宁大学教授穆怀中表示:“从短期看,延长退休年龄会对我国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长期来看,退休年龄的高低和宏观就业量不存在直接关系,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

  目前,在退休年龄同等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则意味着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越晚,服务社会的时间越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吕学静说,以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性为例,16岁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时间约为39年;23岁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时间约为32年;28岁博士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时间约为28年。

  国外把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探索调整申领养老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