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海市依法行政状况白皮书》之《专题报告》发布。白皮书称:政府信息公开的倒逼效应开始显现。对行政行为的程序、方式及政府运作链条上各项决策的合法性、正当性,产生倒逼效应。
信息公开复议案件激增
2004年6月,也是在上海,产生了“政府信息公开第一案”。70岁的董铭老太太,在向徐汇区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申请查阅某处房屋产权相关原始材料遭到拒绝后,以政府信息不公开为由,将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告上了法庭。
彼时,《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才刚刚施行了一个多月。这个规定也是全国最早发布实施的省级政府规章。
据统计,上海市政府受理的政府信息公开复议案件总数2006年为112件,2007年为227件,分别占市政府行政复议总量的60.2%和67.2%。
自2004到2008年的四年间,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案件共有154件。
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施行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更是呈上升趋势。2009年,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受理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就达527件,全市法院一审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案件为199件。
“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度很高。”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刘平介绍:“通过一些信息公开的案例,老百姓纠正了政府一些原来不太规范的行为。通过老百姓的倒逼,政府部门从原来考虑为什么公开,转变成了为什么不公开。”
5年主动公开50万条
《专题报告》介绍,2004年5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上海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近50万条,全文电子化率超过95%。
5年间,上海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共收到通过网络、信函、传真、当面等形式提交的各类政府信息公开申请5万余件。其中,答复结果为“同意公开”、“同意部分公开”的比例约67%,较好体现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
倒逼效应显现
“行政机关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到位的情况,因为信息公开制度而获得改善。”上海市政府法制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比如,上海市政府受理过的一起市民要求公开某区依法行政工作报告纸质文本而被拒的行政复议,直接推动了该区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的规范化。
据悉,该市民的要求最初被拒,是因为该区人大常委会尚未将区政府报告相关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故答复政府信息不存在。经过这一案例,该区人大常委会很快召开主任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本区2009年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的汇报。
其后,该市民再次提出信息公开要求,依然被拒。原来,区政府虽然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了汇报,但尚未向区人大常委会作过正式报告。在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期间,区政府就本区2010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正式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了报告。
还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如拆迁居民通过获取房屋拆迁过程中的一系列批文,监督房屋拆迁中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相关部门便需不断扩大房屋拆迁公示内容。这不仅减少了房屋拆迁过程中随意决策和违法行政的空间,而且进一步规范房屋拆迁中的行政行为。
又如,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部门通过网上公示、召开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增加规划透明度,将详细性控制规划等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根据公众反馈,优化规划方案,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政府信息公开打开了行政管理过程的末端环节,通过“倒逼效应”,促进行政机关从源头上完善工作流程,从而带动原有政府工作模式的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推动依法行政。本报记者刘建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