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青少年吸毒剧增网上贩毒猖獗 山东推全程禁毒模式

2011年03月29日 15:39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女性、青少年等人群吸毒比例逐年攀升,网上贩毒、易制毒化学品走私等新型涉毒违法活动日渐猖獗……《法制日报》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山东省禁毒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涉毒违法活动花样频出,针对这些新动向,山东省有关部门推行了“全程禁毒”模式。这一模式如何操作?能否有效遏止涉毒违法行为?《法制日报》记者为此走访了山东省烟台市一些单位和部门。

  预防

  “临时”转向“常态”

  烟台市文化路小学,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的几名民警正在将一系列禁毒展板排放在教学楼大厅里。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民警一边通过投影仪播放禁毒宣传片,一边给小学生上禁毒课。

  “我们把禁毒课和宣传展板的内容按小学、中学和大学分成3个不同的级别,拉理说事,由浅入深。”芝罘分局的民警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我们基本实现了每个学期给辖区所有学校的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禁毒课,同时还利用警营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走进警营,体会禁毒工作的严峻和艰难,了解毒品的危害。”

  据山东省禁毒委统计,目前,毒品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吸毒人群也不断变化,其中尤以青少年吸毒和妇女吸毒比例最大,青少年吸毒比例甚至高达80%。

  为此,山东省各级宣传、妇联、教育和共青团等部门相继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同时,更有一大批社会志愿者直接参与到禁毒预防工作中来。据统计,2010年,山东省共计发放禁毒宣传资料120多万份,组织禁毒宣传小分队650多个,志愿者8000多名,受教育群众2200多万人次。

  山东省禁毒委副主任、禁毒办主任、公安厅副厅长毕宝文说:“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推动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向阵地化、常态化和社会化发展。真正实现‘事先严防死守’的工作目标。” 

  毒品

  “常规战”转向“科技战”

  2010年,烟台市警方通过倒查货品来源,破获一起特大走私制毒物品案,抓获跨国毒贩集团成员6人,缴获易制毒化学品30吨。无独有偶,济南市警方在侦查中,发现省内有6家医药公司的个别业务员违规销售数十万支“呋麻滴鼻液”,其中大部分被不法分子用于制毒。

  据了解,一些国家管制的麻醉、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在山东省都有较大规模的生产。由于近年来警方日益加大对列管的麻醉、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力度,一些不法分子于是将目光瞄向那些非列管的药品和化学品用于制毒。

  去年8月,济南警方破获了一起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制贩毒大案,从中发现制贩毒犯罪的新动向:在这起案件中,不法分子所涉及的制毒原料采购、毒品贩卖、毒资收取转账的诸多环节都通过互联网完成。

  山东省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吴鹏飞说:“近年来,我们通过积极探索禁毒网上作战新型技战法,已初步实现了由常规战向‘科技战、信息战’的转变,在缉毒侦查理念、手段、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

  戒毒

  “单一化”转向“精细化”

  如今,陈凯(化名)每天上午都要到芝罘区通伸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报到,一上午,他可以和志愿者打打乒乓球、下下象棋,还可以找康复医生谈谈心。这已经成了他走出戒毒所半年来的一个生活习惯。

  “当时,赚了不少钱,就染上毒瘾,因为吸毒我卖掉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房产。戒毒后我就痛下决心再也不沾这东西了。”陈凯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吸毒让我身体虚弱,意志力薄弱,这半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社区康复中心锻炼身体,并作心理治疗,心情开始平静淡定了。”

  在通伸街道,记者看到,这里把辖区内的吸毒人员按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涉毒服刑人员和有吸毒经历并超过3年人员4个层次,分别用红、黄、篮、绿4色进行标记,定期进行尿检、心理疏导和活动康复等爱心帮教。

  其实,在烟台市,像这样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已经在48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都先后成立了,并成功探索创造了“1+X”、“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新模式。在山东省,各级禁毒部门抓住吸毒人员排查、戒毒、康复和帮教4个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对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管控率达到70%以上。

  “过去禁毒戒毒,单兵作战的多合力的少,效果也参差不齐,近年来,各地通过不断创新禁吸戒毒模式和平台,使事后帮教由单一化逐步向精细化、人性化转变。”山东省副省长、省禁毒委主任郭兆信说,“禁毒工作要实现‘事前防、事中打和事后帮’的全程化帮控,尚需要各级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记者余东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