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县域青年"迷惘青春:15岁同女友私奔劫杀夫妇(图)(3)

2011年03月29日 16:5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闲散未成年人是未成年犯主要来源

  “这类闲散未成年犯犯罪前多数已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监管无力的状态,他们中的68%有离家出走经历,有29%的人不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有56%的在学校期间经常逃学旷课。”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李婉琴表示。

  从未成年犯的家庭来看,家长监护不力、寄存孩子现象突出。父母打工在外或因工作太忙,就将孩子“寄存”在外婆、奶奶或亲戚家,孩子从小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给孩子心灵造成了阴影,容易形成“妒忌心理、孤僻性格”,外界的不良诱因因此有了可乘之机“在近几年的各类青少年犯罪中,寄存孩子犯罪数占到20%—30%的比例,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察黄伟平说。

  这些闲散未成年人,或迫于生存压力,或经不起金钱和享受的诱惑,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些孩子在辍学后,有一半以上的人长期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

  县域青年大多没有正当职业

  单光鼐称,县域青年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没有正当职业。与老一辈忙时会做农活、闲时去外面打工相比,他们不会干农活,没有有效的谋生技能。

  县城是他们生活成长的主要范围。对他们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在县里晃荡,要么就到外面打工。然而,在单光鼐所接触的县域青年当中,很多人抱怨城市里的高消费让他们“在外打拼一年,过年回家连1000块钱都剩不下”。

  到第二年,这些青年索性就呆在县城一直说“等等吧”,不外出打工,而当地经济还未发展到能给这些青年提供就业的程度。这些年轻人对生活不抱太多希望。

  县域青年的情况在中西部尤其明显。“我在小县城、小乡镇接触过很多这样的青年,他们成群结队在县城里晃荡很让人担心。”单光鼐说,县域青年给社会治安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很多县域青年由于没有正当职业,容易养成打架、斗殴甚至拉帮结派的坏习惯。很多县城的老百姓看到这些青年打架都不敢去制止,远远地躲起来。

  县域青年很容易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一有“风吹草动”,那就更容易呼啸成众,肆意而为。这在以前的广安、大竹事件中已有显现,在瓮安、孟连、陇南事件中,男青年的暴力行为更为突出。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是当务之急

  单光鼐建议,各地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给这些年轻人以更多的扶持,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比如小额贷款等。特别是团委、妇联等基层组织,他们最贴近这些青年,更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单光鼐表示,有一点是可以马上做的,即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安排中小学的地点。单光鼐在调研中发现,这几年不少地方搞中小学撤并,很多村小、镇中学都撤销了,一些农村学生上小学只能到镇里,上中学只能到县城。“不能就近上学,让学生上学的难度大增,很多学生因此过早辍学。”

  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的力量。在农村地区,初中升高中难度较大,而职业教育不完善,一些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即进入社会“他们这个年纪尚不成熟,容易学坏,而如果能在技校读几年书,学会一技之长,在社会立足就容易得多。”

  从长远看,单光鼐认为应该振兴县域经济“不要说中西部地区,就连北京的郊县,企业都不多。国有企业倒闭了,民营企业搞不上去,农村青年在县城的就业机会太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则表示,应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感。于建嵘曾在珠三角广泛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有不少人对于建嵘说,自己在城市漂泊,就像孤魂野鬼。“这时,他们即便知道黑帮很坏,也会加入。”(记者 雷辉 通讯员 尹华飞 阚淼 陈敬平 实习生 余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