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北京市财政局通过官方网站公布,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公车实有数为62026辆。对于这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政府公开行为,网民在充分肯定之余仍存疑惑:“北京就只有这么点公车?”“公车一年花多少钱是否可以公开?”
6.2万和70万:官方数据为何与民间感受相差悬殊?
按照北京市财政局公布数据,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有数为62026辆,其中市级公务车20288辆。
网民“美雅士”对此存有疑问:“北京公车被公开出的数量居然只有不到7万辆?是愚人节的玩笑么?”
北京市财政局在答复“中国网事”记者时表示,此次向社会公布的公务用车数量,是“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的实有数量,包括小轿车、载客汽车等所有车辆”,数据来源是“北京市2010年财政决算”初步汇总结果。
北京到底有多少辆公车?有网民指出,按照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减去私家车数量的算法,至少为70万辆。“还记得2006年中非论坛吗?驻京中央、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按照50%的比例控制封存公车,北京市属各机关、单位以及外省市各级驻京单位控制封存公车比例为80%。当时媒体报道封存了49万余辆公车。”网民“laowangtou”说。
“并不能说机动车保有量减掉私人小客车数量就是公车数量。”北京市交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私人小客车外,机动车还要包括出租车、公交车等营运车辆,以及摩托车、各类货车等。
资深汽车专家贾新光说:“这次公布的公车范围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广义的公车范围不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也认为:“这6万多辆公车应该是直接用财政预算购买的车辆,但还有部分非直接预算购买的车辆未纳入。”
专家分析,民众普遍理解的公车概念中,涵盖了在京中央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车辆所有权挂在单位的非国有企业等,明显有别于北京市财政局的“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统计口径。这是官方数据与民间感受相差悬殊的原因。
“以租代买”能否遏制公车消费?
网民“户外运动”给北京市的公车运行算了一笔账:62026辆公车×每天50元费用=310万元。网友“没晕菜”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网民的观点:“车是这么多!但主要是,这些车花了多少钱?这也是百姓想要知道的。”
中关村一家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购买一辆30万元的轿车为例,车辆保险、保养、维修等一年的费用约在3万元左右;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油耗约在2万元左右;车辆折损每年约4万元,再加上司机工资等各种费用,这辆车每年的消费约在10万元左右。
“一辆轿车一次最多只能保障4个人的出行,还要有专门的司机、管理人员,无论资金还是人力都是一种浪费。”这位负责人说。
目前,这家公司已经转变了公车使用的模式。“与大型的汽车租赁企业签约,由租车企业提供车辆服务,有很大的优势。”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不用车的时候可以不租,需要什么车型租赁什么车型。比如老总们出去开会,以前就需要几辆小轿车、几个司机,现在租一辆‘公务舱’,几百元之内就可以了。”
由于不必承担人工成本、车辆损耗成本,长期租车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折扣,算下来,这家公司租用汽车的成本比买车降低了将近50%。据介绍,这家公司租用了10辆不同型号的汽车,平均每辆车每年的花费为五六万元。“不只我们公司,一些大的银行、企业从两三年前就开始采用这种租赁的方式。”
专家指出,采取“公车租赁”的模式,对有效降低公车消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果公车采取租赁的形式,在使用时集中调配,不仅能大幅削减公车采购经费,对治理交通拥堵也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
“专用标识”能否管住“公车私用”?
被网民称为“史上最严治堵新政”的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
在公务车“零增长”的背景下,网民更多关注公车的使用问题,网络观点普遍认为,公车的频繁使用是导致北京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深汽车专家贾新光认为,公车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私家车。“有资料显示,一辆公车平均一年最少要跑5万到6万公里,而普通的私家车为1万多公里,虽然公车的数量较少,但实际交通流量并不见得很少。”
网民对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带头缓解拥堵表达强烈期待的同时,也希望有切实的措施能够监管公车。
网民们的建议集中在给公车配备统一的便于识别的标识,并允许公众对“公车私用”等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比如给公车安装绿色汽车牌照,而私家车仍采用现行的蓝色,“这样老远一看就是公车”。采取这种办法,首先会给“公车私用”者“担心被公之于众”的心理压力,“再开着单位的车去买菜、接孩子的时候,恐怕就要想想了”。
同时,使用这种方法便于公众监督。当出现“公车私用”的情况时,人们很容易区别出公车和私家车。“除了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外,还应该允许老百姓监督,看到‘公车私用’直接拍照上网。”
“公布公车数量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但也来之不易。希望政府把治理公车作为整治腐败的切入点。”网民“大愚若愚”说。(“中国网事”记者 卢国强 岳瑞芳 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