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济南新规促依法行政 公务员考录提高法律知识比重

2011年04月08日 10:52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职人员录用考试中提高法律知识比重

  -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

  -支持群众举报、媒体曝光违法行政行为

  今天,(济南)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公布《济南市推进依法行政若干制度规定》(全文可查询济南政府网)。我市将逐步提高法律知识在公职人员选用、录用等考试中的比重;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要对社会稳定、环境、经济风险等方面重点评估;对于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支持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曝光。该规定从4月1日起生效。

  将依法行政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

  按照国务院关于领导干部学法“五落实”(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的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制定年度学法计划,集体学法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次,提倡领导干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法规。逐步提高法律知识在公职人员选用、录用等考试中的比重;对拟从事行政执法和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专项法律知识测试。适时组织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专门法律和新法律法规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将依法行政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确保必要的课时。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听证

  我市将完善决策机制,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制定重大行政决策,要采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要经过听证程序;征集意见的采纳情况,要以适当形式反馈社会。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拟提交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研究的重大行政决策议题内容,要经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予提交研究。实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要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特别要对社会稳定、环境、经济风险等方面重点评估;经评估存有不可控风险的,不予决策。实施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对于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大行政决策,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决定。

  重大立法项目要组织专家学者论证

  除依法需要保密的以外,地方立法项目都要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媒体公布等形式,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情况。重大立法项目要组织专家学者论证。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要在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基础上由政府常务会议或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决定。各类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有效期届满的,其效力自动终止。定期对各类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未取得执法资格不得上岗执法

  我市将推行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对各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逐一认定,并编制目录向社会公开。法律变化引起部门职责变化时,要及时调整执法主体目录。拟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要经过专门法制培训考取执法证件、获得执法资格。未取得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上岗执法。执法资格实行动态管理,依据法律的更新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政府法制部门定期测试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达不到新要求的收回执法证件。

  对正在实施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实行编码管理,向社会公布目录,未取得编码的不得实施。法律变化引起行政执法事项增减时,要及时调整编码目录。逐步对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其他执法事项梳理确认后实行编码管理。根据不同行政管理领域的特点,积极推行综合执法,有效避免多头执法、多层执法。

  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把办事公开透明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拓宽办事公开领域,依法公开办事过程和结果,保障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分步实现各类行政执法网上运行

  我市将建设市级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分步实现各类行政执法网上运行。先期将市级行政处罚事项纳入系统,实时监督;稳步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向其他行政执法事项和县(市)区拓展、延伸。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为行政执法监督员,允许其在必要时了解执法情况、查阅执法案卷,对各类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对于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支持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曝光,一经查实的要依法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因违背法定程序决策、行为不当、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拒不执行行政复议决定等行为,产生重大负面社会影响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记者 王端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