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留学生刺母事件”调查:母亲借钱供儿子留学(3)

2011年04月12日 15:5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留学低龄化”问题需重视

  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海外教育市场的放开,当前我国青少年出现了“留学低龄化”的倾向,更容易引发问题。一般而言,送孩子留学不宜过早,需重视其抗压能力的培养。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有些小留学生GRE、托福考得好,但怎么与同学老师相处,怎么融入西方社会,心理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就连一些具备一定人生阅历的教授、博导去国外以后,也都会产生种种不适应,更不要说这些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们了。”

  杨雄表示,完整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因素叠加而成,无论哪一方面缺失,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家庭教育来说,现在的家长往往将‘分数’或‘名牌大学’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忽视了对其人格塑造和心理养成的教育。”

  同时,学校长期以来偏重应试教育,导致一些孩子只会死读书,独立生活的技能、克服困难的能力都比较差,更加不懂得身心和谐、自我情绪管理。学校‘分数’指挥棒的压力放大到了社会,下沉到了家庭,才使孩子的精神走向极端,几近崩溃,这值得我们反思。”

  “至于社会教育方面,”杨雄说,“舆论宣传对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对海归的地位有所夸大,也加大了留学生的心理预期,导致他们在海外生活或者回国后更加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与失衡。”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谢斌表示,此案中留学生汪某是否存在精神疾病仍需等待司法鉴定结果出来后才能确定,但就已经披露的案情而言,这名学生可能存在调试心态、控制情绪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谢斌认为,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缺乏系统教育和引导,把孩子一个人留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外,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就算他们主观上希望努力融入当地群体,但在生活方式上、学习和娱乐关系的处理上都没有经验,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放弃。“许多学生都抱着‘功成名就’的期待,当他们发现国外的生活不适应,形成强大的心理落差时,就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社会矛盾。”(记者俞菀、李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