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盗窃手段迈向“高科技时代” 解码器成盗贼帮凶

2011年04月27日 10:52 来源:南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高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便利,但也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最近市民骆先生在高速公路上遭遇的一起盗窃案,说明了盗窃手段也迈向了“高科技时代”。而如何防止这种“高科技手段”盗窃事件的发生,也成为市民关注的问题。

  车停高速公路服务点被盗

  4月22日,市民骆先生从北海开车回南宁,途经南北(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黄屋屯服务区时,他把车开进了服务点,顺便休息和方便一下。骆先生此次去北海是要商谈一个项目,因为工作的需要,车上还带有公司的法人资格证书、经营执照等重要的公司资料。

  骆先生下车后把车门关上,随手按了一下电子锁上的上锁键,听到车门上锁的声音响起以及看到车门上的灯亮了起来,骆先生放心走进了洗手间。钱包和资料袋全部放在车上。

  几分钟后,从洗手间出来的骆先生又走进了服务区的超市,买了一瓶水,然后点上一根烟,在服务区走走,活动活动筋骨。随后骆先生慢吞吞地来到车前,打开车门一看,顿时吓了一身冷汗:车上所放的钱包以及公司的重要文件资料袋已经不翼而飞。骆先生顿时意识到,车辆上的物品已经被偷窃了。

  骆先生再向四周看了一下,周围的人都显得很从容,估计小偷已经不在服务区内。而他从下车到上车,前后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如果是开车的,也走不了多远。于是他迅速启动车辆,顺着返回南宁的路途慢慢开回去。期间他还用手机向当地警方报了警。

  之所以把车慢慢地开,骆先生的想法是,小偷应该是冲着钱而来,公司的资料对小偷来说一文不值,但对他和公司而言却是至关重要。如果小偷把钱拿走而把资料和证件丢下,丢弃的地点应该就在高速公路路旁。

  果然不出所料,当骆先生把车开出近30公里后,在路旁发现了公司的资料袋和自己的钱包。经检查,除了一万多元钱不见以外,资料一份不少,个人的证件也没有被带走。

  解码器盗取钥匙密码信息

  由于车门完好无损,骆先生判断这些小偷可能是利用了某种仪器,在他用电子锁关门的时候,阻断了电子锁发出的信号,但车门还是一如往常那样发出关门的响声和亮灯,只是车主没有用手去试车门,不知道车门是否真正关上。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是,小偷手中的仪器一直开着,当他用电子锁关门的时候,小偷的仪器同时也能够接受电子锁发出的信号,并正确解读出电子锁的密码,当他离开车辆的时候,小偷利用手中的仪器,打开车门,从而快速把车内的物品盗走。

  一位侦破过类似案件的警察告诉记者,骆先生所遇到的盗窃案是一种新型的盗窃案,犯罪分子作案的工具是解码器,帮助犯罪分子快速把车门打开,把车内物品甚至是车辆盗走。而且犯罪分子不仅配备解码器,同时还配备车辆,以便盗窃目的达到后,能够快速逃离现场。

  据了解,这种解码器的作用在于,当车主的电子钥匙发出上锁或解锁的信号时,解码器同时也可以接收这些信号,并在较短的时间解开电子锁的密码,当车主离开车辆时,犯罪分子利用解码器顺利打开车门,达到犯罪的目的。或者是阻断信号发射,当车主以为车辆已经上锁时,其实车门还是开着的。

  如何防止解码器犯罪

  解码器接收信号有一定的距离限制,“应该在10多米距离以内才可以接收到信号。”这位警察称,解码器解开电子钥匙密码的时间保存也有一定限制,时间一般只有两三分钟,超过这一时间段后,解码器上的密码解除功能就会自动消失。如果想利用解码器打开车门,必须重新接收新的信号。

  为此该警察建议,当车主把车辆停下并上锁后,首先要确认车门是否真正被锁上,用手直接试一下就可以;二是不要急于离开车辆,最好在车辆旁边待上几分钟;三是如果有人一起同车,最好不要同时离开,可留一人在车旁看管;四是如果车上放置有贵重的物品,又单身一人,离开车辆时最好将物品带在身上。

  而骆先生的建议是,当案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向警方报警,同时犯罪分子的目的在于钱财,至于其他的资料证件,犯罪分子不一定感兴趣,可能会丢掉。由于这类犯罪不法分子一般都开车进行,所以资料证件的丢弃地点极有可能在路边,可沿途慢慢寻找,找回的机会很大。 (记者 欧志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