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女子白天开吊车晚上写小说 称受不了被骂神经病

2011年06月07日 13:55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女子白天开吊车晚上写小说称受不了被骂神经病
李秋霞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张巴掌大的桌子,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房,狭小的空间里却塞满了书,连床铺也被书籍占据。

  蜗居的主人,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小学文化的她,却对写作如痴如狂。打工期间,她寄精神追求于写作。白天,驾驶吊车穿梭在货物之间,深夜,笔耕不辍于斗室之中,追逐20年不舍弃的文学梦。

  32岁的李秋霞是吊车驾驶员,也是工友口中的“农民作家”。

  13岁辍学

  在家务农10年

  “我是个农民工,虽然没念过什么书,但我热衷文学,写了很多小说、歌曲。”近日,一名读者反复致电导报热线,“我想让我的处女作出版成书,但对自己的作品没底,你们能不能帮我修改指点?”

  昨天上午,记者与李秋霞相约见面。她个子较小,身形偏瘦,皮肤较黑。“在地里干了十几年活,从来就没白过。”一番闲聊后,李秋霞卸去刚进门时的紧张,逐渐放松起来。

  李秋霞来自河南周口农村,由于家境贫穷,13岁的她念完小学就被迫辍学,开始了务农生活。和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李秋霞终日在地里忙碌:耕地、插秧、收割……“虽然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我心里很空虚、迷茫,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过活,但又不晓得出路在哪里。”李秋霞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写作上,把自己对爱情、对未来的渴望写成小说。”

  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10年,令人惊讶的是,李秋霞的家人竟对此全然不知。“家里人都不识字,不会理解我,所以我不愿告诉他们。”李秋霞说。就这样,她经常窝在房里伏案写作,性格很内向。

  写下亲身经历

  边写边落泪

  2005 年,李秋霞难忍枯燥生活,开始外出打工。不管在家,还是在城里,她没事就抱着书本啃,一有灵感就赶紧写在纸上。“厦门很繁华,相比之下,老家的贫穷使我心里形成强烈的反差。”李秋霞说,这更刺激了她的写作欲望,她开始记录自己和身边打工者卑微的故事。小说类型,从最初的爱情类,到现在的法制类,最近,李秋霞开始尝试励志类小说。“小说的情节、人物,多数是我的生活经历和朋友的缩影,取材真实。有时写到动情处,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

  现在的李秋霞,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忙家务,写作时间被大大压缩。“我只好在上班休息时间的5到10分钟里,找个阴凉地方,把想法写进手机 ——— 灵感一来,就要抓住!”李秋霞笑着说。有时半夜醒来,灵感闪过,她就通宵达旦地写。“每写完一个章节,我的心情就特别放松,第二天干活特别有劲。”对李秋霞这名“写作狂人”而言,写作与工作并不矛盾,相反,还能成为工作的动力。

  然而,最亲密的丈夫却不时给她泼冷水:“你才小学毕业,现在高学历者大有人在,安心过日子吧,别做白日梦了!”李秋霞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除去伙食费、孩子读书费用,还将20%用于购书写作,为此,夫妻争吵多次。

  四处碰壁

  爬起来继续努力

  得不到家人的肯定,李秋霞把目光放在网友这一群体上,为此,她咬牙拿出2000多元买了台电脑。“我把小说写在QQ空间里,2年时间里写了7部小说,约20 万字。有的网友看后留言‘都是打工的,写这些能有什么用?’但多数网友会鼓励我 ‘你的精神难能可贵,不要放弃,继续努力!’”

  “在网友的鼓励下,我想把小说出版成书,把歌词制作成曲。”李秋霞看着记者,认真地说。前年,她几经周折找到出版社,却对 “天价”出版费望而却步;把歌词送到滚石等多家唱片公司,却被较大的年龄和100元/小时的培训费拦在门外。

  重重打击之下,李秋霞觉得自己将写作视作神圣的追求,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精神一度萎靡。“我无数次打电话、去媒体寻找机会,但却四处碰壁,精神压力非常大。”李秋霞说,那段时期,她因失眠、抑郁导致内分泌紊乱,在家休息近一个月,工作、家庭大受影响。然而,李秋霞的梦想并未被此击溃,“我无意中看到草根歌星周子玲的成名故事,大受鼓励,我把他视为偶像——— 他能行,我也一定能行。”

  “写作是我的‘精神面包’,不管能否出版,我都将坚持不懈!”采访结束时,李秋霞说。

  【面对面】

  写作时,暂时忘记烦恼

  昨天上午,李秋霞从同安赶到报社,送来厚厚一叠小说稿。

  记者:20年的写作生涯,有无想过放弃?

  李秋霞:(沉默片刻)有。我不怕写作环境艰苦,但却受不了别人嘲笑我“神经病”、异想天开。

  记者: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

  李秋霞:打工生活很苦、很枯燥,写作不仅是我的爱好,更是精神支柱,只有在写作时,我才能暂时忘记烦恼。

  记者:目前在写什么题材?

  李秋霞:我在写励志类小说《王晓燕的故事》。虽然不能成为作家,但只要有人看我的小说,哪怕只有一个读者,我也会写下去。

  记者:有什么愿望?

  李秋霞:希望全社会都尊重农民工(叹气),希望农民工的付出和收入成正比,希望有个快速的工伤赔偿机制。(海峡导报 记者 林芃 实习生 林宏达/文梁张磊/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