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工人日报:公正执法,警察形象的核心

2011年06月10日 09:3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来自6月8日《新京报》的报道,在公安部部署“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后,各地公安机关纷纷以扶贫助困、引水抗旱、小案反馈等亲民举措,密切警民关系,重塑警察形象。

  说起警察形象,很多人通常最先会想到两类警察:一类是在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中、在侦破刑事案件或阻止严重刑事犯罪时,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献身的警察,他们离别人世时,那万人街头相送的场景令无数人动容;另一类则是警察中的败类,他们有的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助纣为虐,为恶一方,有的失职渎职,导演“钓鱼执法”,或者在“躲猫猫死”之类事件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等。

  而在这两类警察之间,相当数量的警察通常并不引人关注,他们终其一生,没有火海救人、勇擒凶犯的壮举,也没有胡作非为的斑斑劣迹。他们每天或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或在大街小巷治安巡逻,诸如此类,默默无闻地干着自己分内之事。而在某地发生个别警察渎职、失职事件后,公众的愤怒往往会指向整个警察队伍。换句话说,一些地方警民关系紧张,不排除个体效应被放大的成分。上百万人的一支队伍,害群之马哪怕占比例很小,其恶行足以贬低整个队伍的形象。

  因此,重塑警察形象,至关重要的,是严惩警察队伍中的害群之马,革除毒瘤,纯洁队伍。而近年来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等专项行动收效不小,公众对警察队伍的整体印象正在一步步转变。

  对照起来,走“温情路线”,打扶贫助困等“亲情牌”,朝向的目标自然是密切警民关系,只是就其效果而言,除了可能会让本已很忙很累的警察更忙更累外,更实质的问题在于,如果让百姓排序,公正执法应是百姓最为期待的警察形象,比起和蔼可亲的形象而言,公正执法才是警察形象的核心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求全国所有的公安民警每天都和蔼可亲地面对周围群众,似乎并不现实,但要求所有的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赃枉法,却是一点也不过分,是一条底线了。当然,在公正执法的前提下,对群众困难有求必应,帮孤寡老人扛煤气罐的警察,自然更会得到百姓喜爱。

  重塑一支上百万人的警察队伍的形象,无疑是个浩大工程。利益群体的多元分化、公众权利意识的提升、网络监督的便利,都给警察执法公正与否,带来更多压力与考验。而警察的职责决定了其必然时时处于一线矛盾的最前沿,难免会受些委屈,甚至包括无端的指责。

  除此,一些官员习惯动用警察从事非警务活动,有的政府部门遇到难办之事,喜欢借助警察“壮胆”,也使警察深陷无奈。“国家暴力工具不能随便使用”,这一意识的确立既是对地方官员依法行政意识的考验,也是保障警察集中精力干好分内之事的前提之一。

  如果问我国警察有多少种类,很多人可能掰着手指数不清。信息的隔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警民关系。开放警营,接受群众监督,一些地方通过类似举措,让群众感知警察日常工作的酸甜苦辣,这有助于修正“警察就是抓人罚款的”等误解。就公众而言,对某些场合下非理性的、妖魔化某群体的言行,保持清醒的辨别能力也是一种成熟。

  改善警察队伍的形象,非一朝一夕之事。隔阂的消除,信任的建立,需要千千万万名人民警察,在一桩桩的执法、服务中,以公正、清明的作为,赢得公众的理解、认同与尊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