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地方政府债务达10万亿 土地财政提供巨额举债底气

2011年06月28日 07:09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审计署6月27日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披露,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10万亿。

  如此巨额举债,是否都派了用场?审计公告给出的答案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尚未支出的金额为11044.47亿元。

  而地方政府敢于巨额举债的底气,则部分来自土地财政。审计公告披露,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

  审计署在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时,发现违规问题金额1082.53亿元,同时查出涉嫌经济违法违纪案件线索12件。

  盲目举债11044亿未支出

  审计公告显示,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超10万亿。但是,如此巨额的政府性债务,相当部分并没有及时安排使用。

  就未支出的11044.47亿元,审计公告披露,其中,34个省级、256个市级和942个县级政府所属部分债务单位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至2010年底未支出的债务余额有1319.80亿元,占11.95%,2010年为此由财政资金支付利息67.74亿元。

  盲目举债成为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并发挥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审计还发现,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审计公告说,由于现行规定未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对地方政府业已存在的举债融资行为缺乏规范,各地举债融资渠道和方式不一,且多头举债、举债程序不透明。

  此次审计发现,有7个省级、40个市级和107个县级政府及所属部门,违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举借债务提供担保464.75亿元。

  审计公告表示,除地方政府债券和各种财政转贷外,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和监督,相关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在36个省级政府中,有7个未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定。审计公告说,市级和县级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地方长期存在债务规模底数不清、偿债责任未落实等问题。

  25473亿承诺用土地出让金偿债

  审计公告认为,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截至2010年底,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还有部分地区出现了逾期债务,有4个市级政府和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过10%。

  同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暴露无遗。据审计公告透露,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此外,部分地区高速公路、普通高校和医院也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审计署表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债务余额为11168.11亿元;截至2010年底,1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和3120家公立医院分别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和977.74亿元。

  审计发现违规金额1082亿

  审计公告说,审计共发现违规问题金额1082.53亿元。问题主要包括,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以虚假或不合法的抵(质)押物、高估抵押物价值等方式取得债务资金;一些地方和单位将债务资金违规投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或用于修建楼堂馆所,部分单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将债务资金投向“两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此外,审计还发现形成损失浪费19.94亿元;涉嫌经济违法违纪案件线索12件,正在依法查处。

  地方政府融资公司多达6576家

  通过审计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审计公告透露,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

  一些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模大。2010年底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49710.68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

  审计署说,有1033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违规问题,涉及金额2441.5亿元。

  本报记者郄建荣

  本报北京6月27日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