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明显 90后吸毒人数攀升(图)

2011年06月29日 10:3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明显90后吸毒人数攀升(图)
     6月21日,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里,强制戒毒人员正在锻炼。赵敬东摄(人民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6·26”是国际禁毒日。今年5月15日到6月底,我国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青少年和合成毒品”。

  合成毒品,也称新型毒品。日前,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代表国家禁毒委员会对合成毒品问题的表态,道出一个严峻的现实:近年来我国滥用合成毒品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的人数骤增,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开始显现,这些现象令人十分担忧。人们不禁要问,一些青少年为什么会染毒?该如何帮助青少年远离毒品?在全民禁毒的当下,你我可以做点什么?

  合成毒品滥用现象蔓延

  每年新增10万人以上

  合成毒品,毒害几何?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受毒品所致的中枢兴奋、致幻和抑制作用的影响,合成毒品滥用者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引发暴力犯罪和艾滋病、性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合成毒品滥用问题,近年来因吸食合成毒品引发的恶性治安案件在一些大中城市频频发生,特别是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共安全。

  2009年1月,浙江省温州市朱某吸食冰毒后驾驶汽车,连撞8车,并持枪向警车射击。

  2010年5月16日,浙江省杭州市傅某因吸食K粉致幻,导致所驾汽车失控连续撞伤17人。

  2010年10月26日,湖南省长沙市张某吸食麻古、冰毒后,驾车冲撞某机关院门并撞伤5名武警战士,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

  一幕幕惨剧的背后,是我国近年来合成毒品滥用的严峻形势。国家禁毒委员会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呈现高发态势。全国16个省(区、市)破获合成毒品案件总数上升超过20%,27个省(区、市)缴获合成毒品总量超过传统毒品。自2005年以来,吸食海洛因的比例持续下降,吸食冰毒比例持续增长,这表明我国传统毒品滥用得到有效遏制,但合成毒品滥用情况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合成毒品的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每年新发现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均在10万人以上。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占吸毒人员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占16%,2008年占19%,2009年占23%。截至2010年底已占28%。

  涉及区域不断扩大,吸食合成毒品人员有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向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和农村蔓延的趋势。

  吸食冰毒人员明显增多,占吸食合成毒品人数的64.9%,其次是吸食氯胺酮人员,占26.4%,吸食摇头丸的占5.7%。

  娱乐场所依然是合成毒品滥用的“主阵地”,但目前正由歌舞娱乐场所向酒吧、宾馆、洗浴中心等其他服务场所及出租屋、别墅等私密场所蔓延。

  吸毒者的合成毒品大多由同伴提供,2009年新发生合成毒品滥用者从同伴中获取毒品的比例高达65%。

  青少年成主要受害人群

  “90后”吸毒人数攀升

  “当前合成毒品滥用现状令人担忧。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合成毒品危害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谈到合成毒品的严重危害,国家禁毒委员会负责人列举了一个令人心疼的事例:2010年7月5日,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一名14岁初中学生因吸食K粉死亡。这位负责人还介绍,广东部分地方查处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因吸毒诱发的案件高达80%。

  “目前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国家禁毒委员会的资料表明:在新查获的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中,平均年龄29.8岁,比海洛因滥用人员低5.9岁,这一差距正在持续加大。

  以“90后”吸毒人员为例,2008年公安机关掌握的有1.7万人,2009年迅速增至3.7万人,1年内增长115%,其中一半左右都有复吸记录。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成为合成毒品的受害者?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在由于无知、好奇、被他人引诱而吸毒的人群中,青少年所占比例最高。长期从事戒毒心理研究的专家王志分析,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经验少,易受到同龄群体的影响。这些特点再加上家庭不和睦、学习成绩差、社会不良交往等因素共同作用,成为诱发青少年吸食毒品的重要因素。

  自觉抵制毒品侵害

  成瘾尚不能有效治疗

  在人们的印象中,“瘾君子”总是面黄肌瘦、形容枯槁,一旦毒瘾发作就全身瑟瑟发抖。但使用合成毒品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这种“吸毒症状”,造成一些人误认为吸食合成毒品不会成瘾,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合成毒品的某些药理特性,如自信心增强、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人与人之间距离感消失、清醒不瞌睡、体能加强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适应各种社会活动,既有精力娱乐消遣,又能应付工作和学习压力,因此很容易被年轻人和高工作强度的人接受。然而,合成毒品比传统毒品更容易成瘾,一旦成瘾,生活就会被毒品控制,如果不继续使用毒品,就会出现消极抑郁等症状,有的终生处于精神残疾状态。

  “目前对于毒品成瘾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戒毒康复专家孙泽奇警告:每一个公民都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免遭毒品侵袭。

  我国禁毒法明确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民禁毒”,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发挥功效?

  孙泽奇指出,首先要了解合成毒品真相,减弱好奇心:吸食合成毒品最终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毒品不能碰。

  同时坚决拒绝别人吸食的邀请。据介绍,97%以上的人第一次吸毒都是受朋友“邀请”。很多吸毒者为了解决毒资,会采取各种手段引诱他人吸毒,如“吸毒能治病”、“吸食冰毒很时尚,有钱人才玩”、“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可以彻底释放压力”。接到这样邀请时要保持警觉,借故离开,并考虑中止朋友关系。

  在娱乐服务场所要提高警惕,特别是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留意易拉罐等饮料是否有被注射的针眼和开封的迹象,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管饮料和食品,避免因误食毒品而上瘾或遭到性侵犯。怀疑场所内有人吸毒时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及时抽身报警。

  由于合成毒品导致的主要是精神依赖,青少年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用毒品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学会有规律的生活、合理安排工作和娱乐时间、正确应对压力、保持良好情绪、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平衡营养等。

  针对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增多的现象,相关专家还特别提醒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医院等多个维度联合进行干预。父母要避免溺爱、放纵、忽视或控制孩子,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父母要意识到药物或合成毒品滥用成瘾的可能性,教育孩子避免滥用药物或合成毒品。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注意适当给学生减负,以防其通过滥用药物或毒品等行为摆脱压力与烦恼。(记者 黄庆畅)

  链接

  什么是合成毒品

  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这一类传统麻醉毒品而言。鸦片、海洛因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的有兴奋作用、有的有致幻作用,也有的有中枢抑制作用。合成毒品,因为是近20年才在我国出现滥用,并且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新型毒品”和“俱乐部毒品”。

  几种常见的合成毒品

  冰毒(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被称为“冰”(Ice)。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强烈。冰毒精神依赖性极强,是目前我国危害最大的合成毒品。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大量消耗人的体力,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错觉,从而引发暴力行为。

  麻古:一种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

  摇头丸(MDMA):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因滥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被称为“摇头丸”。吸食者表现出超乎异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倦。同时,在幻觉作用下常引发集体淫乱、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和急性心脑疾病。

  K粉(氯胺酮):分离性麻醉剂。服用后遇快节奏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产生意识和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幻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造成严重损害。此外,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的K粉,可随意勾兑进饮料、红酒中服下,易让人产生性冲动,所以又有“迷奸粉”之称。

  三唑仑:又名海乐神、酣乐欣,淡蓝色片。一种镇静、催眠药物,长期服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因麻醉效果比普通安定强45—100倍,口服后可以迅速使人昏迷晕倒,故俗称“蒙汗药”、“迷魂药”。此外,服用后还会出现狂躁、好斗、胡言乱语、欲跳楼自杀等精神失常症状。(朱安奇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