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沈阳两月批捕"毒豆芽"嫌犯13人 监管盲区亟待破解

2011年07月02日 17:1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辽宁省沈阳市重拳出击治理“毒豆芽”,从今年5月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当地检察机关共批捕“毒豆芽”案件嫌犯13人。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毒豆芽”加工点接连被捣毁、一批嫌犯被批捕,但其暴露出的监管盲区一时难以填补,类似“毒豆芽”等有害食品事件亟待从体制机制入手予以破解和整治。

  群众举报揭“毒豆芽”内幕

  今年4月8日,一名消费者到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龙江派出所举报,称其在市场上购买的豆芽气味异常。龙江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展开调查,经向摊贩询问及暗访,锁定该货源的加工厂。4月17日,警方赶到地处沈阳市郊区的豆芽加工点突击检查,当场查获大量成品、半成品豆芽以及用于生产豆芽的10余种药剂,并将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嫌疑人蹇明志、杨桂荣、闵国成、蹇明会带回派出所审查。不久,警方又将为他们提供生产豆芽所用化学制剂的供货商张显君抓获。

  据蹇明志、杨桂荣交代,二人系夫妻,辽宁北镇人。自2008年开始,雇用同乡闵国成做帮工,蹇明志的弟弟蹇明会也在该加工点临时帮忙,使用张显君提供的各种化学制剂大量生产豆芽,每日产量达1000余斤,主要销往沈阳市各农贸市场。截至今年4月案发,生产“毒豆芽”六七十万斤。

  张显君是辽阳人,自家办了一个豆芽激素经销部。2005年起,他开始为辽宁省内的豆芽加工点提供生产豆芽用的激素、防腐剂、速长剂、漂白粉、防菌剂等化学制剂,累计获利10万余元。据张显君交代,自己销售各种药剂已有6年多,客户分布在沈阳、大连、辽阳等地,有200多家。这些化学制剂是从浙江、江苏等地进货,每月进货价值有几千元。

  经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鉴定,这些用来加工“毒豆芽”的化学制剂主要成分为尿素、连二亚硫酸钠、6B苄基腺嘌呤激素,其中一种用于抗菌防腐的不知名制剂,经检测为恩诺沙星。沈阳市卫生局认为,蹇明志等人在生产豆芽过程中所使用的恩诺沙星为专用兽药,属于禁止使用和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添加了该物质的豆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属有害食品。

  5月12日,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将犯罪嫌疑人张显君、蹇明志、杨桂荣、闵国成、蹇明会提请皇姑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5名犯罪嫌疑人均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其中张显君、蹇明志、杨桂荣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依法对3人批捕。

  据悉,今年5月至6月底,沈阳检察机关共受理“毒豆芽”案件9件19人,已批捕9件13人。

  “毒豆芽”监管盲区凸显

  随着“毒豆芽”案件的披露,一个深层次问题也随之显现,“毒豆芽”为何能长期占有市场?记者就此采访了办理此案的沈阳相关县区检察官。

  据皇姑区检察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检察官介绍,在对蹇明志讯问时,他曾委屈地表示自己只是倒霉,又不是他一家使用化学制剂生产豆芽,沈阳市面的豆芽一直都是这样生产的,而且他也不觉得用药剂发豆芽是违法犯罪行为。这位检察官说:“这就说明‘毒豆芽’早已是业内潜规则。”

  记者采访发现,“毒豆芽”问题多年前就已暴露,但具体涉及豆芽这个品种到底归哪个部门管理至今没有定论,是管理农作物的农委,还是食品药品质监部门,国家始终没有明确规定,由此造成“毒豆芽”在管理上的盲区。监管力度不足也是蹇明志等人生产的“毒豆芽”能够长期流入市场的重要原因。此外,经过大力打击“毒豆芽”,现在沈阳市场上几乎见不到豆芽了。不仅是卖豆芽的商贩纷纷改了行,而且各大饭店原本用豆芽做辅料的菜品,也都改由其他菜品代替。

  为何会出现上述局面?相关部门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敢加工生产药剂豆芽;二是若按正规流程制作豆芽不赚钱。以1斤黄豆为例,生产正规豆芽需要10天,发出豆芽只有5斤;而“毒豆芽”只需2天至3天就至少可发出10斤以上豆芽。为缓解市面无豆芽的局面,沈阳目前正抓紧制定豆芽生产标准,并初步决定将对正规生产厂家给予补贴,力争尽快让放心豆芽摆上大众餐桌。

  三个途径根除“毒豆芽”

  针对“毒豆芽”案件暴露出的问题,辽宁同格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陈宝龙以及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建议,可以通过3个途径加以治理和破解:

  首先,建立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各部门长效协调机制以及应对突发性食品安全案件的分工配合机制,减少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地域之间管理的交叉、重复与空白,形成合力,逐步实现食品安全全过程、全方位的无缝监管。对于行政检查中发现的可能涉及刑事案件的线索应及时通报给司法机关,由司法机关及时介入,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为司法机关提供技术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帮助,保证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其次,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处罚力度,合理运用财产刑,提高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犯罪成本。根据国外的立法经验,对犯罪分子科以重罚,可有效遏制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发生,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在对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犯罪分子处以剥夺自由刑的同时,加重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剥夺犯罪分子非法获利和再次犯罪的资本。同时刑法修正案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的人,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在处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时是否可借鉴这一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视行为的严重程度给予在一定时间内乃至终身不得参与食品生产及销售的处罚。

  最后,建立举报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奖励机制,提高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侦破效率。陈宝龙认为,由于食品生产经营链条长、涉及面广,许多犯罪分子以小作坊的形式从事食品生产及销售,给行政及司法机关的查处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能给予举报者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一方面可激励群众参与到打击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能营造人人喊打的氛围,给犯罪分子以威慑力。(范春生、顾志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