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武汉晚报:走出司法与舆论的怪圈

2011年07月07日 10:29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9年,云南男子李昌奎强奸同村少女,并将受害人及其3岁弟弟杀死。该案一审李昌奎获死刑,今年3月份二审却改判为死缓。对此云南高院表示,终审改判主要是基于法界提倡的“少杀”、“慎杀”理念,并且李昌奎确有自首情节。但由于民间一片反对之声,目前此案已重新审查。

  “李昌奎强奸、杀害两人不死,药家鑫岂不死的很冤?”类似的评价,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也许拿这两个案件来进行比较谈不上多么严谨,但其中社会所希求的基本正义底线却是非常明显的。人们想不通的是,为何依靠常识就能做出的判断,在受过严格训练的法官那里竟然不起作用,反而还会端出“少杀”、“慎杀”的说辞讲得头头是道?舆论与司法的分歧,往往体现于两套话语体系的沟通障碍上:一个觉得对方不讲道理,一个觉得对方粗暴干涉。

  有人评价说,药家鑫之所以没有在“自首情节”上获得“缓刑”,是因为有一个极富煽动力的代理律师,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人在围观。那么,认为他死于舆论压力矫正下的司法审判,应该并不为过;到了李昌奎这里,由于缺乏舆论关注,终审从死刑变成了死缓。现在媒体一报道,人们一抗议,云南高院又顶不住压力组织重新审查——这确实是一个不太妙的情形,也是一个悖论:若无舆论对案件关注,人们担心不公正;若舆论关注某个案件,司法几乎必然寻求妥协。如此一来,到底司法审判是否真正独立呢?它原本是否值得我们信赖?天底下这么多的案件,有哪些需要社会舆论关心,又有哪些是可以放手不管的呢?

  对于李昌奎案来说,一审二审中对事实的认定并无出入,改判本身就对法官的公正性提出质疑。何况“自首”并不构成减刑和缓刑的必然条件,媒体调查称李家的赔偿也谈不上主动积极。所以,司法自身的瑕疵,应是舆论得以介入并占据主动的关键原因。

  李昌奎恐怕难逃一死,受害人终将安息。但我觉得“司法—舆论”的怪圈必须尽早走出,二者关系不能演变成“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搞得司法从业者首鼠两端。公正及时的司法判决须成为常态,舆论的监督边界才有望逐渐清晰起来。?(林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