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不折腾”,约束的主要不是企业与社会,而更多的是政府。只要政府“不折腾”,那么企业和社会“折腾”的空间就会明显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就会明显增强。
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句话是2008年12月总书记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后,在第二个重大场合再次提出。从现实情况看,人们对“不动摇、不懈怠”有比较科学的理解,但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政府尚未科学理解“不折腾”的内在涵义。笔者认为,要求“不动摇、不懈怠”,适用于全社会,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业、社会;而要求“不折腾”,约束的主要不是企业与社会,而更多的是政府。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的不断确立,其活力得到不断释放。客观地说,企业的活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地折腾。别人有的业务,我要做得更好;空白的市场领域,我要去开拓,等等。这种不安于现状,想创新、想突破的想法,势必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做出一些在外人看来是在“瞎折腾”或者纯属“烧钱”的行为。但客观地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这种折腾的劲头,没有这种创新的思维,那么这个社会的活力也就大大弱化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按马克思的分析,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折腾”,往往是出于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内在追求利润的内部动力。这恰恰表明,这个社会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充满竞争的社会,这个领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在这个社会或者领域中的企业,无法依靠垄断获得稳定的收益,必须不断地创新,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服务等,以这种不停息的“折腾”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市场的主体要不停地“折腾”,但对政府来说,过多的“折腾”甚至是“瞎折腾”,却会直接损害市场环境。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理解的不断加深,对政府需要承担的角色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一系列条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提供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性公共产品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期,宏观政策的变化不宜过于激烈,制度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不宜朝令夕改。只有政府的“不折腾”,才能为企业和社会的“折腾”创造良好的环境。
客观地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市场发育从零开始。在这种背景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承担了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承担了投资主体的角色。作为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一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随意改变活动规则的现象。例如,一些招商引资活动变成“关门打狗”活动;一些地方政府强令所谓的“一村一业,一镇一品”,干预农民种植。作为经济建设型的政府,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需求。但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这种“折腾”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需要政府“不折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品上。
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是政府的应有之义,是真正的“不折腾”。应当说,近几年我国在公共服务品提供上做出了一点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的“不折腾”,还体现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改革开放上。比如为了让企业和社会充分地“折腾”,就必须打破垄断,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这些年我国垄断行业改革严重滞后,其结果是只允许垄断企业“折腾”,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始终无法获得“折腾权”。由此,政府必须把推进改革作为自己的主要精力,按照总书记讲话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政府的“不折腾”,还要求提高决策水平,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滞后或者过于频繁,都会影响到市场的稳定。
由此看来,总书记提出“不折腾”,更多的是对各级政府的要求。只要政府“不折腾”,那么企业和社会“折腾”的空间就会明显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就会明显增强。如果不科学理解“不折腾”的涵义,把“不折腾”的紧箍咒套在企业和社会上,无疑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不利于科学发展。【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 匡贤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