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婚姻法新解引发热议:缘何“只见房子不见婚姻”

2011年08月15日 16:4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婚姻法新解引发热议:缘何“只见房子不见婚姻”
    “谁首付,离婚后房子归谁”、“婚后父母给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一公布,立即引发了网络男女的口水仗。(漫画:李宏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8月13日,最高法关于《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婚前个人按揭买的房,离婚时还是归个人;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不是夫妻共有财产。这一司法解释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司法解释并未逾越《婚姻法》?

  最高法的新司法解释只是对《婚姻法》相关规定的明确,也是对法院既有司法实践的归纳,无论从法规还是从实践看,都谈不上“新”规,并未逾越10年前《婚姻法》的规定。

  新京报今日刊发了社论《新司法解释并未逾越《婚姻法》。社论说,中国当下,房产日益成为家庭最重要的财产,女方当然希望在房产上有明确的“保障”,这也是众多女性对新解释不满的原因所在。社论认为,这些问题并非不能破解。《婚姻法》对夫妻财产的规定,还是尊重夫妻之间意思约定的,比如夫妻可以书面约定:婚后取得的财产作为共有财产,或者各归各的,或者是部分自有部分共有。再比如,新司法解释明确,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房产,只登记一方的名字,不是共有财产,但法律没有禁止女方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加到房产证上。社论指出,在财产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中国,婚姻也需面临“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现代婚姻很多问题只有事先“约法三章”,事后才能寻得法律保障。

  成都商报评论员李迎春也认为,这两条备受非议的司法解释,都是婚姻法相关条款的延伸,并未拂逆法律本意。流于表面的争论往往会遮掩更为实质的问题。评判立法和司法行为最好的方式是回归法律常识。

  其实不独司法解释(三),整个婚姻立法都存在着忽视城乡差别的现象。傅达林14日在京华时报上撰文则认为,这种处理家庭纠纷的格式化思路,很大程度上却是立足于城市家庭的背景,而忽略了我国城乡家庭之间所存在的重大差别。如果不对城市与农村的家庭差别作出准确判断,那么单立基于城市环境的法律规则,又将置同样处在法治之中的农村人以何堪呢?

  “爱情”,就这样被房子瓦解?

  一部婚姻法解释(三)彰明较著十九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却只是关于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界定。而围绕房产的问题,有给“丈母娘”支招的,有给“公婆”纾解困闷的,更有“大彻大悟”者言:男人不可靠,公婆更不要指望,女人婚前自己买套房子才最保险!在这一场大讨论中,满目皆是房子。

  国人被住房“绑架”了,正因为房子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被房子介入,变得有些不正常不纯粹。王石川在重庆商报发文分析了这一现象,“住房”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坚挺的硬通货了,它涵盖了太多的爱情悲欢,也具有一言难尽的世俗想象。我们没有必要嘲笑世人的爱情盘算,也没有必要奚落饮食男女的物质化生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今天,房子成了爱情、婚姻中最不容回避的话题之一,与其说男女太世俗,房子有原罪,毋宁说这折射出我们生存的集体焦虑。

  “只见房子不见婚姻”式的社会大讨论,可以看作是“计算的婚姻”藉此进一步发酵。新安晚报刊发燕农评论指出,经过市场经济的急剧解构,婚姻中的财产公证、约定、协议,成了最富市场经济色彩的契约领域。财产是最不稳定的婚姻链接,于是,“计算的婚姻”越来越多,婚前的计算,婚后的计算,离婚的计算,经济学常识普及的结果让利益最大化概念侵袭了被称为“最小的合伙制股份公司”的婚姻家庭,芝麻点的事,有些人就会拿“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来造句。当现实与功利骤然成了婚姻的主题,以至需要以司法解释来规制一年过百万的婚姻财产纠纷,实在是一种社会悲凉。

  离析家产与捍卫婚姻该如何兼顾?

  对于我们“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传统观念而言,法律规则表面上方便了离婚财产的分割,也可能顺带地冲击到婚姻家庭的稳定,导致一些法律专家所担心的摧毁家庭结构。

  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兵临表示,让人担忧的是,在这种司法规则的指引下,一些人对婚姻、对家庭的想象会更加“理性”、更加“势利”。司法解释会确立起人们未来行动的预期。家产的分割越容易,离婚的成本就越小,婚姻家庭关系也就可能越松弛。婚姻家庭绝非单纯的财产关系,而是关乎个人幸福和文明培育的共同体。如何做好不得已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配,同时又发挥法律捍卫婚姻的社会价值,司法解释理应兼顾考虑、均衡决策。搞不定源头问题——房价高企、妇女地位低,你无论怎么分财产、打击“小三”,都是转移目标,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南方都市报“街谈”刊文《谈钱伤感情》指出,是什么让现在的《婚姻法》如此赤裸裸地谈钱、谈房产,是值得让人反思的一件事。不再被迫因经济原因而结婚或维持一个不满意的婚姻,恐怕是所有追求社会正义者的良好愿望。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其复杂,每每有法律难以厘清的模糊地带和人性之痛。新司法解释出台后,恐怕会实行很长一段时间,只希望那些实践司法条文的法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下,多考虑弱者的处境才好。

  能让婚姻告别谋利时代,回归情感本质,本身就是一次对情感的重大救赎。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单士兵评论说,爱情的保鲜与婚姻的保质,不会因为经济手段获得永远,就像得到敞亮的房子却未必拥有轻松自由的情感。现代人在文化价值上的偏执与错位,注定会让以前成为无数人生活港湾的婚姻,变成心灵的桎梏。理性的婚姻应该告别谋利时代,当然,要真正回归到情感交融的本质,最后还是需要一种让这个时代拥有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来救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