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网络热议的“天津版彭宇案”在天津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现场,声称被撞的王秀芝情绪激动,一度失声痛哭。其女还说车主曾承认撞人,又答应赔偿。但车主许云鹤则称自己是“好心助人反被讹”。(8月23日新华社)
自从南京“彭宇案”发生后,或许是出于对道德的忧虑,又或许是出于对道德的偏爱,总之,一段时间以来,只要街头发生民事纠纷,而一方自称好心不得好报,总会被舆论冠之为某某版本的“彭宇案”。
这样的态度,离不开道德边缘化的社会背景。近年来,公众对于道德有着一种近乎饥渴的希求,以至于常常用“泛道德”的眼光看待问题。受此影响,对道德的渴求,往往容易令人失去基本的理性;且这种道德观念,也易为人所用,成为某些人遮挡真相的工具。这提醒我们,在真相被遮掩的情形下,道德有可能被功利化。
拿“天津版彭宇案”来说,如此冠名已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舆论态度。但蓦然回首,真相还在“灯火阑珊处”。由于还没找到还原事实的有效人证、物证,该事件一定程度上还是悬案。双方现在基本上各说各话:许云鹤称“我是好心助人反被讹”,王老太家人称“许云鹤在说谎”,两种说法都缺少证据来支撑。这意味着,这一事件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法律事件而不是道德案件。
真相比道德更重要,真相出局,道德就可能出错。对“天津彭宇案”,还是保持一点耐心,让道德跟着真相跑,而不是让道德“超车”,领着真相狂奔。 □毛建国(江苏职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