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以来,经院党组研究决定,人民法庭受理民商事案件的标准由过去的6万元调高为16万元。这一决定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他们不再因为打官司‘被进城’,要到区法院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法院院长郝正智对记者说。
近日,记者深入到基层法院沙坡头区法院,实地采访全区法院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和“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的情况,听到了这一贴近基层群众的司法服务决定。
用梳辫子法,查找群众反映的问题
“5月份,在院中心小组传达学习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的会议上,我提出当前法院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涉诉上访案件多且化解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案件质量出问题了?是法官工作作风出问题了?还是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淡薄了?”
“对以上问题,要求在场的中心组学习成员回答,结果大部分同志回答不上来。”郝正智说。于是,会上当场研究决定全院法官走出去,到乡镇、村队、社区、企业中访问,倾听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评价,用梳辫子的方法,查找问题,针对问题找原因,分析原因谋对策。
涉法上访案件从2009年的118件到2011年上半年的16件,其总量呈下降趋势,但化解难度增加,留到最后都是上访“硬骨头案”。主管信访工作的副院长白龙向记者介绍了信访案件的总体情况。
据悉,该院在下访活动中,先后走访机关、乡村、企业、当事人181人(次),征求到各类意见93条,其中建议意见集中的是审判执行工作和法官作风,共56条。
贴近群众,践行群众观点深入人心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换位思考,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我常常揣摩,在当事人心目中,审判工作离他们对公正司法的期盼究竟有多远?……”这是迎水桥人民法庭副庭长李玉萍的演讲词。
6月24日,沙坡头区法院围绕“群众观点”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贴近群众,践行群众观点”的演讲比赛,参加演讲比赛的都是各庭室负责人。
“法庭虽小连社会,法槌虽轻重千斤。法庭的每一起案件都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家庭的和睦、邻里的团结、企业的发展,只要我们解决好每一起纠纷,就会减少一分不稳定因素,增添一分和谐和安宁。”兴仁人民法庭庭长鲁青峰说。
8月1日,上访人段某通过邮局给沙坡头区法院寄来写着“清正廉明、为民办事”的一面锦旗。
2009年,老妇人俞某到兴仁人民法庭要求与段某离婚。双方系再婚,且段某身边无儿无女,又常年在外打工。经法庭审理,考虑双方已无感情基础,作出判决离婚,同时,判决俞某给付段某家庭共同财产中的2万元。判决生效后,俞某一直以户口没有分开致使其退耕还林直补款领取困难等为由拒不履行判决内容。
2011年年初,段某因拿不到执行款致使其生活更加困难,上访要求法院尽快执行。俞某因长期有病,生活也十分困难。经法院领导、兴仁人民法庭法官和兴仁乡政府共同做工作,俞某和段某达成了执行和解,俞某拿出了2000元,退耕还林直补款8000元,法院司法救助5000元,乡政府为段某解决了享受“五保户”的待遇,至此,该上访案得以化解。段某为表示感激之情,才有了前述送锦旗的一段故事。
群众的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如何为诉讼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沙坡头区法院用“了解群众需求,做贴心服务”做了回答。
在法官下访活动中,家住农村的群众建议法院提高人民法庭受理民商事案件的标准,减少农民因打官司要到城里的区法院所带来的不方便。该法院为减少农村当事人的“诉累”,经过调研,决定将人民法庭受理民商事案件的标准由过去的6万元调高为16万元。郝正智说,群众的意见就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它最能够丈量出法院工作的长短来。
今年7月,家住宣和镇某村的耄耋老人张老汉因看病花了近万元的医疗费,将两个儿子告上了法庭。宣和法庭的驻村法官会同村官共同进行调解,最终让张老汉的医疗费有了着落,两个儿子承担了父亲的医疗费。同时,还解决了张老汉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
张老汉看到自己两个儿子在法官的调解下和好了,握着驻村法官的手说:“还是共产党好,法官到我老汉家里解决了我与儿子、还有儿子们之间的矛盾,这下,我以后的心情不再愁闷了。”
“此案不单单是一纸判决就能做到的,只有深入细致地开展调解工作,才能消除当事人积怨、化解矛盾。”驻村法官杨奎力向记者道出了办案的体会。
“看来,我们广大基层法官只有在一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坚持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在一线,以案讲法促进民风向好在一线,向群众学习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在一线,才能真正成为基层群众和法院之间的‘连心桥’、社会管理创新的‘桥头堡’。”杨奎力说。(记者 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