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法官称司法公开是满足民众司法需求的根本途径

2011年09月14日 15:06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为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最高法院将司法公开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广东法院自2008年开展“阳光审判”活动以来,一直将司法公开作为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去年有5个法院被最高法院指定为司法公开示范法院。今年,广东高院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法院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的意见》及16个配套实施办法,在全省法院掀起新一轮司法公开高潮。但在实践中,部分干警和民众对司法公开还存在顾虑和误解,有必要对司法公开的意义、理念、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澄清认识,统一思想,推动司法公开向纵深发展。

  深入推进司法公开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共信息的知情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对各个国家机关加快推进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级法院深入推进司法公开,意义特别重大。

  司法公开是贯彻群众路线、满足群众需求的根本要求。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指出,各级法院要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实意地向群众请教。当前,当事人渴望及时获知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诉讼信息,人民群众期待全面了解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司法权的运行内容。推进司法公开是对人民群众上述司法需求的积极回应,是法院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司法公开是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建设的强力抓手。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建设是当前人民法院的工作重点之一。司法公开有利于人民法院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新需求、新期待,及时发现社会管理、社会建设中存在的漏洞;有利于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法院各项工作,合法有序表达诉求,监督法院工作开展;有利于人民法院公平解决社会矛盾纠纷、调控社会秩序、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实现司法廉洁的有力保障。司法公开可以促进法官自觉提高司法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从而推动审判执行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促进司法公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把法院各项工作情况主动地向人民群众“晒”出来,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产生腐败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促进司法廉洁。同时,司法公开可以减少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不必要的误解、猜疑和偏见,提升司法公信力,对法院、法官也是一种保护。

  司法公开是适应司法国际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准则,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司法公正、公开与否,是一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形象的直接反映。推进司法公开,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有利于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我国更加强有力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司法公开应坚持四项理念

  为保证司法公开能够围绕目标、有序推进并不断发展,应当坚持以下理念:

  一要遵循依法、全面、及时的原则。司法公开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既不能缩手缩脚,不敢公开,也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突破法律底线。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对各种司法信息,应当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公开的内容应当完整,以“全覆盖、无死角”为目标,涵盖法院工作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公开应当多层面同时推进,既要在法院内部实现公开,在系统内部构建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更要做好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对外公开。公开要及时、有效,有法定时限的严格按照法定时限,没有法定时限也要在合理时间内快速、完整地公开。

  二要放低姿态,以当事人和民众权利为本。司法公开是宪法原则,落实好司法公开是人民法院的天职。有些干警把信息公开当作一种恩赐而非义务,将自己掌握的公共信息资源视为私有财产,不愿与当事人、民众共享,这种特权思想是非常错误的。要建设开放、包容、互相尊重的社会,就必须放低姿态,尊重、回应、服务并逐步满足权利的需求。要摒弃以法院为中心的权力本位理念,树立以当事人和民众权利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加深义务、责任观念;要乐于与当事人、人民群众共享司法信息,以公开为荣,以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为上。

  三要迎难而上,将司法公开进行到底。司法公开是法院面对社会转型的自我革新,也是一种自我挑战,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经济发达地区法院落实司法公开存在人手紧张的问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存在经费紧张、设施建设跟不上的问题,同时,司法公开对法官的能力素质是一个考验,一些法官暂时还不能适应。但是,司法公开没有回头路,必须勇往直前,“胸怀坦荡地推进司法公开”。一方面要按照最高法院的部署,落实好各项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自我加压,高标准推进,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具有示范效应的路子来,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咬紧牙关,将司法公开进行到底。

  四要统筹安排,以有利于公正为衡量标准。开展司法公开工作,要防止各自为战、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情况,要由省高院制订统一的工作方案,做出统一部署,全省每一个法院都要推行。要加强司法公开的统筹规划和配套实施,防止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选择性公开,防止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的无序公开。要遵循司法规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急功近利,防止“司法公开大跃进”。司法公开做得好不好,民众满不满意,最终还是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因此,不能为公开而公开,要以公正作为应不应当公开的选择标尺,只要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就应当公开;如果公开后不利于司法公正,就应当及时纠正。

  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的路径

  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司法公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深入持久的过程。各级法院要以推动社会建设为己任,以不断满足民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勇往直前,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效应的司法公开之路。

  让司法公开成为人民法院的工作常态。司法公开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不是立案、审判、执行等主业之外的附加工作,应与法院每项工作相随相伴,贯穿到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司法公开既是一种工作理念,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应当成为法院所有工作的一种常态体现。因此,在部署、计划工作,设计工作程序时,应将公开作为与效率、公正等一并考虑的因素,安排好公开的环节,选择好公开的方式;在总结、考评各项工作时,应将公开作为一项考核内容,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一个指标。广东高院制定了16个配套实施办法,涵盖了司法公开的各个方面,将司法公开事项精细化,分为不同节点,纳入审判管理流程,使各项工作与司法公开工作有机结合。例如,将司法公开与主动执行模式有机结合,在执行工作中,处处体现司法公开,主动启动执行程序,主动推进执行进程,主动告知执行信息,详细规定了告知信息的节点、时限和方式。总之,要让司法公开深刻影响法院管理、案件审理、法官思维、纪律作风、队伍建设,让司法公开融入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司法公开不能一哄而上,要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满足民众的基本司法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当事人公开是司法公开的基础,要着眼于诉讼权利保护、促进个案公正;对民众公开是当前司法公开的焦点,要着眼于接受监督、赢得信任、树立权威。对当事人公开,应侧重于案件进程中重要信息、重要环节的公开,案件的立案、审理及执行进展情况,要分段主动、及时、详细告知当事人,及时送达法律文书,为当事人提供快速、有效、明确的案件信息查询方式。对民众公开,要侧重于法院的总体工作情况,侧重于向社会传递行为指引,要及时公布典型案例,落实旁听制度;要将法院的运行情况向民众公开,将内部指导性意见公开发布;要积极同民众沟通,主动接受监督。广东高院在制定配套实施办法时,针对当事人和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细节问题,采取了专门措施。例如,特别规定了司法救助异议权,对缓、减、免交诉讼费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申请复议一次;规定了二审书面审理异议权,当事人对二审民事案件不同意书面审理,有正当理由的,法院应当开庭审理,改变了以往由法院单独说了算的状况。

  大力拓展司法公开的维度,不断丰富司法公开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大力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除审判执行信息外,对民众关心的法院、法官信息,也应探索适当的公开方式。如法官队伍的廉政建设情况,法官的遴选机制,甚至法官个人的财产情况等等。要不断丰富司法公开的形式,改变信息自上而下的封闭式传递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的扁平化特点,将网络作为司法公开最全面、最及时、最权威、最方便的载体。广东高院明确要求全省法院实行一院一网站,“一网打尽司法公开信息”,当事人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便捷查询案件信息和办理进度,民众可以查询、阅读和免费下载资料。“一切先进方式尽归我用”,网站主页、论坛、博客、微博、手机法院网等载体,皆可用来进行司法公开。

  完善司法公开的保障机制,确保司法公开落实到位。没有机制保障,司法公开就难以落到实处。对内,要建立健全司法公开考核评价机制、举报投诉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等机制,多措并举,保证司法公开长效久用;对外,要拓展社会监督的方式和途径,落实民众对司法公开的监督权。为此,广东高院专门建立了司法信息公开申请机制,赋予当事人、社会公众、媒体记者以及有关单位司法信息公开请求权,相关法院应当及时受理,在5日内书面答复,对不公开的理由作出解释;申请人若有异议,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诉,上一级法院应当受理,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并在30日内公开处理决定及其理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郑 鄂)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