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雄关漫道,翠云廊碧绿如画。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以剑门关而闻名遐迩。
今年51岁的郭兴利,出生在剑阁县正兴乡龙虎村一个很贫穷的农民家庭,然而他却在部队转业后放弃了大城市优厚的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在剑阁县最偏远的开封人民法庭,一干就是20年。
20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开封法庭辖区15个乡镇600多平方公里的村村寨寨。
20年间,他所在的法庭办理各类案件5000余件,个人办案2100余件,无改判、无信访,无投诉、无不廉举报。
为了寻觅这位“全国优秀法官”的足迹,了解他的心路历程,近日,记者前往剑阁县开封镇,走近郭兴利。
坚守
在郭兴利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写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匾额。郭兴利告诉记者,这块匾额是他刚从部队转业到法院时,父亲为勉励他努力工作送给他的。这块匾额跟随他在法庭坚守20几年了,每一次办公室的搬迁,他最先悬挂的就是这块匾额;接手每一件复杂的矛盾纠纷,他最先想到的也是这块匾额。
开封法庭前面是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路边是淙淙流淌的西河水,河的两岸是一片片金色的稻田,举目四顾,剑门大山直冲霄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法庭工作条件的艰苦一望便知。
郭兴利的家离法庭仅有数十米的距离,除了县上开会,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开封镇呆着。20多年,他只去过几次省城成都,去市里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他说,待在这里,乡亲们有事找他方便。
“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兄弟几个都是靠乡亲们东家一捧米、西家一棵菜救济长大的,后来,乡亲们又敲锣打鼓把我送到军营,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恩之情,所以部队转业后我来到法院,回到了开封。”郭兴利说。
让郭兴利一直坚守在开封这片土地上的原因,源于一个案子对他的“打击”。
1991年9月,郭兴利被剑阁县法院分配到开封法庭。之后不久的一天早上,公店乡一村委会主任带着两个相互吹胡子瞪眼的当事人来到法庭。村主任说:“希望法庭能帮忙化解二人的山林权纠纷。”
庭长正好到县城打印文书去了,郭兴利便将这官司接了下来。
郭兴利回忆说,当时,他将脑海中的法律术语都“搜索”完了,自己感觉话也都说到位了,可当事人就是不接受调解建议,到后来,两人当着他的面拉扯着要到离法庭不到200米远的“开元寺”去焚香、诅咒。
信“神”不信法,宁愿焚香诅咒也不愿听从法庭的调解。这事给了郭兴利深深的触动:一方面,他感到自己法律知识的贫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缺乏了解,说出来的话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情理上都显得空洞无物、苍白无力;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越是贫穷、落后、愚昧的地方,就越是需要普及法律知识。“所以,我必须守在这儿,这不仅是一名法官的职责,更是作为一名法官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说这话的时候,郭兴利的目光显得深邃而坚毅。
20年间,先后有16名干警来法庭工作过;20年间,当年的战友一次又一次地邀他“下海”赚大钱;20年间,法院党组考虑到他工作扎实,要调他回院机关。一次又一次,每次他都会说:“我早已是这大山里的一员,我离不开这里纯朴、善良的百姓。”